《楞嚴經》講記 8-1
《楞嚴經》講記 8-1
《楞嚴經》講記 8-1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六頁,「辛四、破轉計見內」。古德說:「不識本心,修法無益。」我們的法門有很多選擇,你可以去拜佛、你可以去念佛、你可以去持咒,但是從《楞嚴經》的角度來說,重點不是你修什麼法門,重點是你能修的那一念心,到底你是依止真實的心、還是虛妄的心?這是重點。其實我們這樣子講,你的心永遠是主導者。你看同樣一句佛號,跑到不同的心中,產生的效果不一樣。所以你把這個《楞嚴經》參透以後,你說「這個人他有什麼樣殊勝的妙法」,我都不相信。再好的法門,你沒有用真實的心去修,心是虛妄的,所有的都是虛妄,因為你的根本就是虛妄。你是一個沙,你用很高的溫度去烤,一輩子還是個沙,因為你的本質是沙,問題是你的本質是沙、問題是你的本質是虛妄,不是說你溫度有多高、不是說你一天拜多少佛,重點不在這裡。所以六祖大師講很清楚:「只問明心見性,不問禪定解脫。」禪定再高,後面五十陰魔會講到,天魔外道禪定高的多的是、多的是。
為什麼他變成天魔外道呢?他是依止妄想心在修行,所有的加行都是在加強他虛妄的力量,他不修行還好,他愈修行愈嚴重,因為他的本質是虛妄的。所以我們修行在第一步就要走好,就是你到底要用什麼心來修行?所以古人講:修行第一件事情,明心見性很重要,瞭解你心中的真妄很重要。什麼是真實的心,你應該要不斷的去加強;什麼是虛妄的心,你要慢慢的舍離。我覺得我們《楞嚴經》一個觀念很重要,剛開始你要先有判斷力:你產生一個念頭,什麼是你的主人、什麼是賊,你要搞清楚。你什麼是主人、什麼是賊都搞不清楚,那你怎麼辦呢?哪些念頭是要消滅的、哪些願力是要增長的,你都不知道,這個是標準的盲修瞎練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樣的心態是我們要不斷加強的,跟涅槃相應的;什麼樣的心態是你要慢慢遠離的。雖然我們剛開始做不到,但是我們至少要知道它是賊、至少你要知道哪些心是妄想,你要先能夠分別真妄,你才有希望。所以整個修行過程當中,明心見性、瞭解真妄,這個是最重要的。至於修行,那個慢慢來,先把心調端正;否則你愈修行,後面會說,愈修行愈變成天魔外道、愈修行愈變成阿修羅法界,那就完了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先把這個妄想的心破除,你看破除妄想到這個地方,佛陀都沒有要你怎麼去對治它,都沒有,你不要去對治它,你找到它的處所,你找到它的處所它就完了,它自己就消失掉了,你不要對治。所以你看佛陀只問你一個問題:你從什麼地方來?你找找看。到目前為止佛陀一直在提問題說「你的心在哪裡」,他只是提出這個問題就好了,這是非常高明的,他沒有說讓你去對治,他只問一個問題說:你這一念出家的心在哪裡?你從什麼地方來?
我們看佛陀第四番的問題。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又提出他新的看法,他「轉計」輾轉計度他的心是可以見到身體裡面。這一科,蕅益大師說:其實就等於是第一科的轉計。第一科阿難尊者本來說「心是在內」,那佛陀說「你在內,但是你見不到你裡面的五臟六腑」,所以被破了。那阿難尊者他想一想說:不對,我心是在內,而且我也見得到我裡面的五臟六腑,所以他用第四科來挽救第一科的過失:他的心是在內的,而且的確可以看得到五臟六腑。我們看阿難尊者轉計的相貌:辛四、破轉計見內(分二:壬一轉計;壬二破斥)壬一、轉計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又作如是思惟:是眾生身腑藏在中,竅穴居外,有藏則暗,有竅則明。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名為見外,閉眼見暗名為見內,是義雲何?」
「阿難」又告訴「佛」陀說:佛陀啊,「我」現在把前面心在內的這種情況「又作」一個比較深入的「思惟」,您聽聽看。說一切凡夫「眾生」他「身」體的結構是這樣子的,有二種結構:一個是「腑藏」,這個「腑」就是我們講的五臟六腑。這個「腑」是什麼意思呢?它在身體當中是主管消化、排泄,比如說腸胃、膀胱這個叫做「腑」,它是主管消化,那消化以後把多餘的東西排泄出去,這叫做「腑」,腸胃、膀胱。第二個是「藏」,這個心肝脾肺腎。這個「藏」是幹什麼呢?它的功能就是把這些腸胃消化的營養吸收起來,把這個能量散佈到全身的筋脈去,來支持身體的運作,叫做「藏」。所以這個身體的結構就是「腑」跟「藏」這二件事情。那這個「腑藏」,這五臟六腑是「在」身體之內的,這是一件事。其次,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叫做七「竅」,七竅就是二個眼睛、二個鼻孔、二個耳朵、一個嘴巴,這個叫七竅;七竅它有「穴」,它有那種對外開通的穴,是在外面的。他把這個身體分成二個部分:一個是裡面的「腑藏」,一個是外面的七「竅」。「有藏則暗,有竅則明。」因為這個五臟六腑在身體之內,它沒有光明,因為被我們的肚皮隔住了,所以它的相貌是「暗」相,所以你要看到五臟六腑是黑暗的,因為它裡面沒有光明。
1.為什麼明心見性、瞭解真妄是最重要的?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六頁,「辛四、破轉計見內」。古德說:「不識本心,修法無益。」我們的法門有很多選擇,你可以去拜佛、你可以去念佛、你可以去持咒,但是從《楞嚴經》的角度來說,重點不是你修什麼法門,重點是你能修的那一念心,到底你是依止真實的心、還是虛妄的心?這是重點。其實我們這樣子講,你的心永遠是主導者。你看同樣一句佛號,跑到不同的心中,產生的效果不一樣。所以你把這個《楞嚴經》參透以後,你說「這個人他有什麼樣殊勝的妙法」,我都不相信。再好的法門,你沒有用真實的心去修,心是虛妄的,所有的都是虛妄,因為你的根本就是虛妄。你是一個沙,你用很高的溫度去烤,一輩子還是個沙,因為你的本質是沙,問題是你的本質是沙、問題是你的本質是虛妄,不是說你溫度有多高、不是說你一天拜多少佛,重點不在這裡。所以六祖大師講很清楚:「只問明心見性,不問禪定解脫。」禪定再高,後面五十陰魔會講到,天魔外道禪定高的多的是、多的是。
為什麼他變成天魔外道呢?他是依止妄想心在修行,所有的加行都是在加強他虛妄的力量,他不修行還好,他愈修行愈嚴重,因為他的本質是虛妄的。所以我們修行在第一步就要走好,就是你到底要用什麼心來修行?所以古人講:修行第一件事情,明心見性很重要,瞭解你心中的真妄很重要。什麼是真實的心,你應該要不斷的去加強;什麼是虛妄的心,你要慢慢的舍離。我覺得我們《楞嚴經》一個觀念很重要,剛開始你要先有判斷力:你產生一個念頭,什麼是你的主人、什麼是賊,你要搞清楚。你什麼是主人、什麼是賊都搞不清楚,那你怎麼辦呢?哪些念頭是要消滅的、哪些願力是要增長的,你都不知道,這個是標準的盲修瞎練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樣的心態是我們要不斷加強的,跟涅槃相應的;什麼樣的心態是你要慢慢遠離的。雖然我們剛開始做不到,但是我們至少要知道它是賊、至少你要知道哪些心是妄想,你要先能夠分別真妄,你才有希望。所以整個修行過程當中,明心見性、瞭解真妄,這個是最重要的。至於修行,那個慢慢來,先把心調端正;否則你愈修行,後面會說,愈修行愈變成天魔外道、愈修行愈變成阿修羅法界,那就完了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先把這個妄想的心破除,你看破除妄想到這個地方,佛陀都沒有要你怎麼去對治它,都沒有,你不要去對治它,你找到它的處所,你找到它的處所它就完了,它自己就消失掉了,你不要對治。所以你看佛陀只問你一個問題:你從什麼地方來?你找找看。到目前為止佛陀一直在提問題說「你的心在哪裡」,他只是提出這個問題就好了,這是非常高明的,他沒有說讓你去對治,他只問一個問題說:你這一念出家的心在哪裡?你從什麼地方來?
我們看佛陀第四番的問題。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又提出他新的看法,他「轉計」輾轉計度他的心是可以見到身體裡面。這一科,蕅益大師說:其實就等於是第一科的轉計。第一科阿難尊者本來說「心是在內」,那佛陀說「你在內,但是你見不到你裡面的五臟六腑」,所以被破了。那阿難尊者他想一想說:不對,我心是在內,而且我也見得到我裡面的五臟六腑,所以他用第四科來挽救第一科的過失:他的心是在內的,而且的確可以看得到五臟六腑。我們看阿難尊者轉計的相貌:辛四、破轉計見內(分二:壬一轉計;壬二破斥)壬一、轉計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又作如是思惟:是眾生身腑藏在中,竅穴居外,有藏則暗,有竅則明。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名為見外,閉眼見暗名為見內,是義雲何?」
「阿難」又告訴「佛」陀說:佛陀啊,「我」現在把前面心在內的這種情況「又作」一個比較深入的「思惟」,您聽聽看。說一切凡夫「眾生」他「身」體的結構是這樣子的,有二種結構:一個是「腑藏」,這個「腑」就是我們講的五臟六腑。這個「腑」是什麼意思呢?它在身體當中是主管消化、排泄,比如說腸胃、膀胱這個叫做「腑」,它是主管消化,那消化以後把多餘的東西排泄出去,這叫做「腑」,腸胃、膀胱。第二個是「藏」,這個心肝脾肺腎。這個「藏」是幹什麼呢?它的功能就是把這些腸胃消化的營養吸收起來,把這個能量散佈到全身的筋脈去,來支持身體的運作,叫做「藏」。所以這個身體的結構就是「腑」跟「藏」這二件事情。那這個「腑藏」,這五臟六腑是「在」身體之內的,這是一件事。其次,我們的身體有一個叫做七「竅」,七竅就是二個眼睛、二個鼻孔、二個耳朵、一個嘴巴,這個叫七竅;七竅它有「穴」,它有那種對外開通的穴,是在外面的。他把這個身體分成二個部分:一個是裡面的「腑藏」,一個是外面的七「竅」。「有藏則暗,有竅則明。」因為這個五臟六腑在身體之內,它沒有光明,因為被我們的肚皮隔住了,所以它的相貌是「暗」相,所以你要看到五臟六腑是黑暗的,因為它裡面沒有光明。
1.為什麼明心見性、瞭解真妄是最重要的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