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7-4
《楞嚴經》講記 7-4
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的就是說,這種了別的心我們叫緣影之心,它是攀緣六塵影像的心,當影像消失的時候,你的心就消失了。所以古德說: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止。」你說:誒,你從什麼地方來?它沒有什麼地方來。那你說:我剛剛聽到聲音的時候我很高興,現在聲音消失了,我前面那個了別的心識也消失了。那你到哪裡去了?也沒有地方去了,來沒有地方來、去沒有地方去。但是你當下眼根去攀緣色塵、去碰撞色塵的時候,它真的是有一個明瞭的功能出來,所以佛法講「緣生緣滅」是這樣子的。
「緣生緣滅」這句話的道理我們從二方面來說,它後面還會說明。緣生緣滅的意思就是說,作用是有的,作用你不能說沒有,你說「誒,我剛剛去拜佛」,你為什麼能夠去拜佛呢?當然我的眼睛看到佛像,看到佛像「這尊佛像很莊嚴」,就把這樣的訊息傳給第六意識,產生恭敬的心,這個心再主導我這個身體去拜佛,我的根接觸塵去創造一個拜佛的、虔誠的第六意識。好,這樣子就是怎麼講?叫緣生緣滅,生滅法嘛。那拜完以後,你說你剛剛拜佛的心跑到哪裡去了?沒有了。但是怎麼樣呢?作用沒有失掉,那個業果沒有失掉。佛陀今天破的就是──那個心是沒有自體的,只是說它沒有真實的體性,但是它的確是有作用。如果我們連作用也否定,那世間上沒有因果了,因為你每一個造業都是生滅法嘛。你剛剛念佛的時候也是一個生滅心在念佛,但是當佛號消失的時候,你那個心也不見了。所以我們應該說心的作用是有的,但是它的自體是沒有的,今天我們要破的是那個「覓之了不可得」的那個自體。因為你今天不把這個妄想的根源找出來、沒有把它拔掉,我們就一直跟著妄想走。
我再講一次,妄想最怕我們去找它的根源,我們從來沒有去問這個妄想:你從哪裡來?「你從哪裡來」我們從來沒有問,我們產生一個妄想,我們就習慣跟著它走。這個時候《楞嚴經》的觀念就是說:你先等一等,你站起來,你看它的根源在哪裡。這個時候你迴光返照,誒,這妄想沒有根源的!我沒有拜佛的時候,我那個拜佛的心找不到,不在裡面也不在外面;那在拜佛的時候真的是有拜佛的心態;等到我拜完的時候,結束了跑來上課,我剛剛拜佛的心也覓之了不可得。還沒有出生之前沒有處所,正在拜的時候也沒有處所,拜完的時候也沒有處所,那只有什麼呢?只有一種剎那剎那生滅的作用在造業,這個是有的。
好,那《楞嚴經》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?覓之了不可得以後,我們才能夠看到妄想的相貌──原來妄想是沒有真實體性的,它只有一種因緣的作用。這時候我們會產生一個什麼效果?諸位想想看,當你迴光返照,找到原來妄想是沒有根源的,你從今已後不隨妄轉了,不是你主導我,是我主導你,我要你怎麼樣就怎麼樣。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要造業,一定要有一個想法,這個是沒有錯的,要有一個感受,也是沒有錯的;問題是我們不能被想法來帶動我們,我們要帶動我們的想法。今天我們有二種情況:第一個、心隨妄轉,第二個、心不隨妄轉。
這個重點就是你要把這個妄想的根源找到,它怎麼樣?覓之了不可得,它沒有真實的體性。沒有真實的體性好處太多了,光是覓之了不可得,在修行當中你就很大很大的進步了:第一個、從今以後你看到妄想,你知道它不真實,它只是一個因緣的作用,你不再那麼害怕。所以我們在對治煩惱的時候,我們常常說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為什麼我們能夠斷盡一切煩惱?我講實在話,假設每一個煩惱,貪欲的煩惱、瞋恚的煩惱都有真實的體性,我們沒有一個煩惱可以斷的、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,因為它有真實的體性,你斷不了的,頂多把它壓制下來。
我們頂多怎麼樣?用石頭把它壓住,你不要動,那就可以了。但是我們看到很多聖人,真的是把煩惱斷掉了,那表示他沒有自體才能夠斷。這是第一個,就是觀察這個煩惱本性是清淨的,所以可以斷煩惱。第二個、我們懺悔業障的時候非常好用。說我們今天為什麼造這麼多的罪業可以懺悔呢?因為我們當初在造業的時候是一念的妄心攀緣妄境,產生的業力也是虛妄的,所以它怎麼樣呢?它的業性本空,當然業果是不失,但是它業性本空,所以我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懺悔乾淨。因為怎麼樣?因為妄想是無性的。所以你看阿難尊者就示現凡夫一樣,他不斷的提出很多很多的轉計,那佛陀再一番一番的破斥。假設阿難尊者太聰明的話,他第一次就開悟了,那我們就看不到佛陀後面的破斥。就是阿難尊者必須像一個凡夫一樣不斷的轉計,那由佛陀破斥,我們後世的弟子才能夠看得更清楚,原來妄想是沒有自性的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鐘。
1.為什麼了別的心識是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止」?
2.「緣生緣滅」的心識具有什麼樣的體性和作用?
3.如何處理妄想,重點是什麼?
4.知道覓之了不可得有什麼好處?
「緣生緣滅」這句話的道理我們從二方面來說,它後面還會說明。緣生緣滅的意思就是說,作用是有的,作用你不能說沒有,你說「誒,我剛剛去拜佛」,你為什麼能夠去拜佛呢?當然我的眼睛看到佛像,看到佛像「這尊佛像很莊嚴」,就把這樣的訊息傳給第六意識,產生恭敬的心,這個心再主導我這個身體去拜佛,我的根接觸塵去創造一個拜佛的、虔誠的第六意識。好,這樣子就是怎麼講?叫緣生緣滅,生滅法嘛。那拜完以後,你說你剛剛拜佛的心跑到哪裡去了?沒有了。但是怎麼樣呢?作用沒有失掉,那個業果沒有失掉。佛陀今天破的就是──那個心是沒有自體的,只是說它沒有真實的體性,但是它的確是有作用。如果我們連作用也否定,那世間上沒有因果了,因為你每一個造業都是生滅法嘛。你剛剛念佛的時候也是一個生滅心在念佛,但是當佛號消失的時候,你那個心也不見了。所以我們應該說心的作用是有的,但是它的自體是沒有的,今天我們要破的是那個「覓之了不可得」的那個自體。因為你今天不把這個妄想的根源找出來、沒有把它拔掉,我們就一直跟著妄想走。
我再講一次,妄想最怕我們去找它的根源,我們從來沒有去問這個妄想:你從哪裡來?「你從哪裡來」我們從來沒有問,我們產生一個妄想,我們就習慣跟著它走。這個時候《楞嚴經》的觀念就是說:你先等一等,你站起來,你看它的根源在哪裡。這個時候你迴光返照,誒,這妄想沒有根源的!我沒有拜佛的時候,我那個拜佛的心找不到,不在裡面也不在外面;那在拜佛的時候真的是有拜佛的心態;等到我拜完的時候,結束了跑來上課,我剛剛拜佛的心也覓之了不可得。還沒有出生之前沒有處所,正在拜的時候也沒有處所,拜完的時候也沒有處所,那只有什麼呢?只有一種剎那剎那生滅的作用在造業,這個是有的。
好,那《楞嚴經》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?覓之了不可得以後,我們才能夠看到妄想的相貌──原來妄想是沒有真實體性的,它只有一種因緣的作用。這時候我們會產生一個什麼效果?諸位想想看,當你迴光返照,找到原來妄想是沒有根源的,你從今已後不隨妄轉了,不是你主導我,是我主導你,我要你怎麼樣就怎麼樣。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要造業,一定要有一個想法,這個是沒有錯的,要有一個感受,也是沒有錯的;問題是我們不能被想法來帶動我們,我們要帶動我們的想法。今天我們有二種情況:第一個、心隨妄轉,第二個、心不隨妄轉。
這個重點就是你要把這個妄想的根源找到,它怎麼樣?覓之了不可得,它沒有真實的體性。沒有真實的體性好處太多了,光是覓之了不可得,在修行當中你就很大很大的進步了:第一個、從今以後你看到妄想,你知道它不真實,它只是一個因緣的作用,你不再那麼害怕。所以我們在對治煩惱的時候,我們常常說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為什麼我們能夠斷盡一切煩惱?我講實在話,假設每一個煩惱,貪欲的煩惱、瞋恚的煩惱都有真實的體性,我們沒有一個煩惱可以斷的、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,因為它有真實的體性,你斷不了的,頂多把它壓制下來。
我們頂多怎麼樣?用石頭把它壓住,你不要動,那就可以了。但是我們看到很多聖人,真的是把煩惱斷掉了,那表示他沒有自體才能夠斷。這是第一個,就是觀察這個煩惱本性是清淨的,所以可以斷煩惱。第二個、我們懺悔業障的時候非常好用。說我們今天為什麼造這麼多的罪業可以懺悔呢?因為我們當初在造業的時候是一念的妄心攀緣妄境,產生的業力也是虛妄的,所以它怎麼樣呢?它的業性本空,當然業果是不失,但是它業性本空,所以我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懺悔乾淨。因為怎麼樣?因為妄想是無性的。所以你看阿難尊者就示現凡夫一樣,他不斷的提出很多很多的轉計,那佛陀再一番一番的破斥。假設阿難尊者太聰明的話,他第一次就開悟了,那我們就看不到佛陀後面的破斥。就是阿難尊者必須像一個凡夫一樣不斷的轉計,那由佛陀破斥,我們後世的弟子才能夠看得更清楚,原來妄想是沒有自性的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鐘。
1.為什麼了別的心識是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止」?
2.「緣生緣滅」的心識具有什麼樣的體性和作用?
3.如何處理妄想,重點是什麼?
4.知道覓之了不可得有什麼好處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