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7-3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7-3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7-3

帖子 由 Admin 周日 四月 24, 2016 10:24 am

你看我們一個人的心情,你經常保持愉快、保持樂觀,這是最好的補藥,因為它滋養色身。所以從現實的環境,心會影響色身、色身也會影響內心,你看你身體要是不好,你的心情也會比較躁動,所以這個身心世界是相互作用的。你不能夠說心在外、身在裡面,不可以這樣講,不合道理。這個是阿難尊者第二個執著,執著內心在外,這個是產生了「身心相外,自不相干」的過失,是這樣子的,所以佛陀說是沒有道理的。辛三、破轉計潛根(分二:壬一轉計;壬二破斥)壬一、轉計阿難尊者前面提出了在內、在外都被破了以後,他就提出一個看法說:原來我這一念心是「潛」伏在六「根」當中。我們解釋一下。說我能夠看到東西的這個眼識是潛伏在眼根、我能夠去聽聞聲音的這個耳識是居在耳朵當中、乃至於我的第六意識是依止在意根當中,這個六識它躲在六根當中。它跟外境一接觸的時候,這個六識就出來活動;沒有事的時候,這個識就躲在六根當中:叫做「潛」伏「根」中。但是這以下的文來看,它主要的重點在眼根,以眼識潛伏在眼根來加以說明。我們看經文,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是「轉計」,第二個是「破斥」。先看「轉計」的「相」貌:

轉計之相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如佛所言:『不見內故,不居身內;身心相知不相離故,不在身外。』我今思惟,知在一處。」這一段是阿難尊者一個輾轉計度的相貌,說:佛陀啊,您講的話是很有道理的,正「如」您老人家「所」說,「不見內故,不居身內」。這是第一段佛陀破除「心不在身內」的。說為什麼不在身內呢?因為我這個心見不到我的五臟六腑,所以我的心不在身內,這個很有道理。其次,「身心相知不相離故,不在身外」。因為我色身的感覺會影響我內心的想法、我內心的想法也會影響我色身的感覺,所以這二個是「相」互了「知」的。您看我的眼睛,一看到您的兜羅綿手的時候,我的心馬上產生分別的想法,所以身心世界是「不」能分「離」的,所以心也「不在身外」。既然心也不在內、也不在外,「我」現在冷靜好好的「思惟」,我已經「知」道了,「在一」個地方、在一個地方,我知道了。這個是他的「轉計之相」。這以下佛陀就繼續的「征問」它的「處所」,我們看經文:征問處所

佛言:「處今何在?」阿難言:「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,如我思忖,潛伏根裡。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,雖有物合而不留礙,彼根隨見隨即分別。佛陀怕阿難尊者含糊籠統,說知道在一個地方,佛陀這個時候一定要把他這個妄想的根源找出來,否則這個病根不找出來,阿難尊者就一輩子跟著妄想跑,所以「佛」陀就繼續的追問說:你說在一個地方,那這個「處」所「在」哪裡呢?「處今何在?」「阿難」回答說:「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」。說我這念心,一方面看不到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、另一方面卻能夠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,這念心很奇怪,看不到裡面、只看到外面,那「我」從這樣的一個道理、依止這個道理「思」惟,一定是「潛伏」在六「根」當中。我們先把這個道理解釋一下。阿難尊者所謂的六根是說,我們以眼根來看,他認為我們眼根前面是開通的,後面是封閉的。你看眼球,它前面的門是打開的,後面的門是關閉的。那這一念心是住在眼根,所以它怎麼樣?看出去很清楚;但是往後看呢,因為眼根後面的門是關起來的,所以看不到後面,是這樣子的。

所以說,為什麼見到外面、而不見到裡面呢?因為它潛伏在六根當中;這個六根,你看耳根也是一樣,我們耳朵只聽到外面,聽不到裡面,因為它前面的門是開通的,後面的門是關閉的。這以下阿難尊者也講出個道理、講出一個譬喻借事顯理,他說:假設「有」一個「人」,「取瑠璃椀合其兩眼」,這個「瑠璃椀」就是我們現在用玻璃所做的眼鏡,拿這個眼鏡來「合」他「兩眼」之上。這個眼睛上面「雖」然「有物」質、眼鏡來相「合」,但是彼此之間卻「不」互相障「礙」。你看我戴眼鏡,我看東西也是看得很清楚,這個眼鏡不會障礙眼睛,還看得更清楚。「彼根隨見隨即分別。」這就好像是我的心住在眼「根」當中,我的眼根往九十度跑的時候,我的心也跟著我的眼根,就看到那個地方、看到左邊;我的眼根往右邊跑,我的心也跟著我的眼根往右邊看。所以這個很清楚,心是住在眼根當中的,這絕對沒有錯的。所以眼根它是怎麼去見,我的心就怎麼分別;所以我的心一定是潛伏在眼根當中,我的耳識潛伏在耳根當中,是這個意思。

這樣子,他能夠挽救前面的過失,您說心在內、在外都不對,在內---為什麼見不到五臟六腑、在外---又身心互不相知,那潛伏在根中,就能夠挽救前面二種過失。好,我們看第三段,說明它這個理由:脫前二謬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,為在根故;分明矚外無障礙者,潛根內故。」這個地方就正式的來挽救、或者說是「脫」離內外的過失。說「我」這個「覺了能知之心」既然「不見」身「內」種種的物,那一定是潛伏「在」眼「根」;「分明矚外無障礙者」,它一方看不到裡面、一方面看得到外面,那當然就是在「根」裡面了,因為這個眼根它前面是開通的、後面是封閉的,所以心住在裡面就跟著眼根跑,眼睛看到什麼,心就跟著眼睛走,這個就是我心的處所。這個是阿難尊者執著的一個相貌,我們先將它表達出來。我們看佛陀怎麼「破斥」:壬一、破斥(分二:癸一立例;癸二正破)癸一、立例「破斥」當中,佛陀也是先「立」個「例」子,再「正」式的「破斥」。先看佛陀所安「立」的「例」子:佛告阿難:「如汝所言:『潛根內者猶如瑠璃』。彼人當以瑠璃籠眼,當見山河,見瑠璃不?」「如是,世尊!是人當以瑠璃籠眼,實見瑠璃。」「佛」陀安立一個例子說:正「如」你「所」說的道理,你說我這個明瞭分別的心是「潛」伏在眼「根」當中,那這個時候眼根跟心的角色就像「瑠璃」跟眼睛的角色,瑠璃這個眼鏡戴上去,眼睛在後面、眼鏡在前面,就好像眼根在前面、心在後面一樣,用這個戴眼鏡的人來看事情。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:這個「人」用眼鏡合上雙「眼」的時候,這個戴眼鏡的人去「見山河」大地的時候,他見到山河大地,他看得到這個眼鏡本身嗎?眼睛能夠看得到眼鏡嗎?阿難尊者說:「如是,世尊!」這個「人」既然把「眼」鏡戴上去了,他看到山河大地,當然他同時應該也可以看到眼鏡的。這是一個例子,因為你眼鏡在前面、眼睛在後面,所以他看出去一定先看到眼鏡、再看到山河大地,這個道理很清楚的。好,佛陀就加以「破」斥了,我們看破斥的文:

癸二、正破難問佛告阿難:「汝心若同瑠璃合者,當見山河,何不見眼?雙破若見眼者,眼即同境不得成隨;若不能見,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?結破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瑠璃合,無有是處。」這個地方的破斥有三段:第一個是一個「難問」。「佛」陀「告」訴「阿難」尊者說:你這個明瞭分別的「心」是潛伏在眼根當中,就好像「瑠璃」眼鏡戴在眼睛上面一樣,這樣子的話,我們這一念心透過眼根去看到「山河」大地,為什麼你看「不」到「眼」根呢?你應該先看到眼根,就像你戴眼鏡去看東西,你應該先看到眼鏡、再看到山河大地!那我們這一念心去分別萬法的時候,你應該先看到眼根、再看到山河大地才對啊。先「難問」,然後再破斥。這個地方有二種情況:假設你說你看到了「眼」睛,那就有問題了,因為「眼卽同境」。這樣子,本來眼根是能見,說我的眼根看到花,我的眼根是能見、花是所見,現在眼根被你看到了,那糟糕了,那眼根變成所見,「眼」根就變「同」外「境不得成隨」。眼根變成所緣,變成所緣就跟你沒有關係了,那就跟前面的過失一樣了,心在外了,眼根變成是你身心世界外面的東西,那身心就「不」能相「隨」了。

你看你眼睛看到花的時候,你就知道:這是一朵花,講出花的名稱,表示你的心跟眼根是互通的。假設眼根變成一個所見,就變成外境了;那你的心跟眼根就不能相隨了,眼見、心就不能相隨,這是不合道理的。所以你說你看到眼睛,不合理。假設你的心看不到眼睛,那你怎麼能夠說你這一念心是潛伏「在根」裡面呢?就像「瑠璃合」一樣呢?你這不合道理啊,你的心潛伏在眼根,一定先看到眼根、再看到山河大地!所以你說不能見也不合道理。所以「是故應知」,你這個「覺了能知之心潛伏」在「根裡如瑠璃合」是沒「有」道理的、不能成立的。這的地方的道理我們解釋一下。唯識學把所有的因緣所生法分成三個重點:根、塵、識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十八界。我們一個人會造業,一定是要六根跟六塵接觸,比如說眼根接觸到色塵,這個時候產生一個眼識,眼識再知會第六意識,「哦,這朵花很漂亮」。所以根塵的碰撞,就把識創造出來,這個唯識學是同意的。我們耳朵聽到聲音的時候,我們這個識就產生出來,你看我本來沒有了別的功能,突然間聽到聲音,誒,了別的功能就出現了。

1.阿南以什麼譬喻說明此了知心潛伏根裡?
2.眼根是能見還是所見?
3.眼根變成所見後會有什麼問題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