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5 习题答案
第1页/共1页
《楞嚴經》講記 5 习题答案
1.什麼是生滅門的修學?有什麼問題?
我們剛開始修學的時候,是從生滅門下手的,這個「生滅」的意思就是你在修學的時候,那個心是生滅的、變化的,就是說我們剛開始是依止一種攀緣的心來修學,所以它產生的相貌是對立的;比如說,我們用善心來對治噁心:我們今天產生了貪愛,就攀緣不淨觀,來對治我們的貪愛心;我們產生了瞋恚,我們就攀緣慈悲的心、慈悲的相貌,來對治我們的瞋恚。所以剛開始的修學是生滅的、對立的。那這樣的修學會有一個問題,就是我們的功德很難圓滿,因為我們都是在局部的修學,我們很難掌握整個內心的整體,我們總是覺得疲于應付,把這個地方修好了、那個地方又出問題了,把這個地方補好了、那個地方又破一個洞,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作一個整體的轉變,所以功德很難圓滿。第二個、我們功德很難持久,因為你這個攀緣心,只要外面的因緣一變化,你就產生障礙,所以很容易被破壞。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,初學的人在修學佛法有二個問題點:第一個、功德很難圓滿;第二個功德很難持久。
2.什麼是真如門的修學?有什麼優點?
這個真如門的特色,第一件事情就是「把心帶回家」,你剛開始不要急著修學,你先找到你的本來面目,先找到你那一念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,就是你不能再用攀緣心了,你要找到你的常住真心,我們講「隨緣不變」,把那個「不變」的體性先找出來。從這一念清淨的本性發動,從空出假,觀察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,再從隨緣當中去對治,對治以後,最後再會歸到我們的本性,「稱性起修、全修在性」,「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」。當我們這樣一個真如門的修學開始啟動以後,我們發覺我們開始修學是全面性的修學,不是局部的,功德是圓滿的,而且是不容易破壞的。
3.什麼是如來藏妙真如性?
這個「如」就是表示我們內心當中有這種不變的體性,叫做「如」,你的外境怎麼變,它永遠是不變的:你前生是一隻螞蟻,它也是清淨本然;第二個、我們這一念心有「來」的作用,它有隨緣的作用:你用人天五戒十善的業去熏你這念心,它現出人天果報;你用殺盜婬妄的業去熏你這念心,它顯現三惡道的果報:所以它有這個「來」有隨緣的作用。當我們這一念心不但具足了不變之體,又具足了隨緣之用,所以叫做「藏」,就是含藏二種的道理,不變跟隨緣二種道理。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呢?是「妙真如性」的,是微妙而不可思議的真實道理,這個道理的確不容易了知的,我們這一念心有不變之體跟隨緣之用,這個道理是微妙的。這個道理當中有「三」種「諦理」、有三種的道理,我們前面說過:第一個真諦理是不變,俗諦理是隨緣,中諦理就是二個之間的平衡。
4.為什麼先找到不變的體非常重要?
所以《楞嚴經》的修學它是怎麼樣呢?它是先成就不變,再成就隨緣,說以不變應萬變,所以你要先找到不變的體,非常重要。因為你找不到不變的體,你永遠在生滅的攀緣心活動,永遠不能了生死。
5.什麼是未全道力?
我們知道阿難尊者身為佛陀的侍者,他做了十二年的侍者,佛陀到處講經,阿難尊者就在旁邊聽著,說「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」。但是他聽了那麼多的道理,他遇到摩登伽女那個邪咒在障礙他的時候,他還是怎麼樣呢?還是心隨境轉、作不了主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只是一種聽聞,他只是假借耳根來聽聞法義,而沒有把這個道理產生一種內心的觀照,他沒有用這個道理來觀照他的清淨本性、找到他的家,所以叫做「未全道力」。
6.奢摩他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奢摩他」翻成中文叫做「止」,他要能夠止息妄想,這地方蕅益大師說是一種空觀的智慧,以空觀來止息我們心中有所得的妄想。
7.三摩地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三摩」地翻成中文叫「等持」,也就是說他能夠平等的執持一切萬法在一念心中,這個地方等於是一個假觀,他從一念清淨不變的本體看出去的時候,就能看到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,所以這一切法他不為它所動,而他能夠掌控一切法。我們剛開始是被外境所控制,這個時候他開始控制外境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找到了本體,從本體當中看出去的時候,看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,這個時候他能夠執持一切的萬法在心中,叫作「三摩」地,假觀。
8.禪那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禪那」就是中觀,翻成中文叫做「靜慮」,空假不二的一種中道智慧。
9.修學三觀,必需要有一個“最初的方便”是什麼?
我們講道理是修觀的方便,依教起觀,圓三諦理。所以這個「最初方便」就是講到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的這三種諦理。
10.為什麼只問明心見性,不問禪定解脫?
六祖大師說:從大乘的角度,只問明心見性,不問禪定解脫。因為你沒有明心見性,嚴格來說,你沒有資格談修行,你還在生滅法中活動,你內心當中還是一團糟,你把這個地方處理完了,另外一個地方照樣出問題了,你只能夠作一個局部的對治,你不能夠把內心作一個整體的、返妄歸真整體的改變,作不到,因為你沒有找到內心的本體。
11.清淨的本性叫做理體,我們的理體在哪裡?
就在這個事相,就在我們這個生滅變化的五蘊身心世界當中,去開顯我們的本性,我們講「就路還家」,就照著這個生滅的路當中,找到我們真實的家,叫「就事顯理」。
12.「汝我同氣」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氣」就是同一個家族
13.「情均天倫」是什麼意思?
在世俗的「情」感、世俗的「倫」常方面還是「均」,「均」就是輩分,是堂兄弟,都是同一個輩分。
14.為什麼阿南尊者見佛三十二相而出家的心是生滅心?
因為你這個想法,最初的根源是從相狀而來的,由相引生感受、由感受產生想法、由想法推動他的出家,所以你整個出家的想法,都是因為有三十二相的關係。那麼當佛陀的相狀改變的時候,你就麻煩了,當佛陀有一天變老了、變醜了、甚至於佛陀死亡了,他的三十二相消失了,因為它是有為法,那你的想法是不是也改變了呢?因為你當初的想法是由感受而來的,感受是由這個外境來的,這個外境是生滅的,所以你的心也就跟著生滅,所以你這個發心是很脆弱的、隨時可以破壞的。
15.為什麼生死是相續的?
因為煩惱產生業力、業力創造一個果報,這個果報又創造一個五蘊的身心,然後我們的心攀緣這個五蘊身心的時候,又產生另外一個煩惱、又造業、又得一個五蘊身心;就像車的輪子一樣,輾轉的相續沒有停止得時候。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生死相續的果報呢?因為我們「不知」道,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。
16.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是什麼意思?
「常住」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它沒有生滅相;「真心」是指著它不隨外境而變化,是指著它不增不減,就是從生跟滅的中間它沒有變化相,叫「真心」。這樣的一個「常住真心」,它的體性是「性淨」之「體」、是「性明」之「體」。這個「淨」指的是它的一個空觀所成就的不變之體,這個「明」指的是它隨緣的作用,它有這種不變跟隨緣二種的體性,這是常住真心。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之所以會生死流轉,因為我們沒有很認真的去觀照、去安住在「常住真心」。那這樣的結果呢?我們再看第二段,「用諸妄想」,這是關鍵點。
17.生死的根源是什麼?
我們今天一個生死的根源,就是我們的心沒有安住在一個清淨光明的本體,而安住在「妄想」。
18.為什麼造善造惡是「此想不真」?
你生起正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善業;你生起一個負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惡業;但是不管你造善造惡,它的關鍵點就是「此想不真」,它是變化的,所以它就產生生死「輪轉」。我們不能夠說妄想不好,因為你剛開始修學也是依止妄想,只是說我們剛開始怎麼樣?先生起一個好的妄想,產生一個佈施的妄想、持戒的妄想、忍辱的妄想;但是當我們想要了生脫死的時候、要破最後生死關頭的時候,那你就要用常住真心了,你的心要進入常住真心,否則你沒有辦法破除妄想。
19.涅槃安樂與生死輪回的根本是什麼?
一個是涅槃安樂的根本,這什麼根本呢?是常住真心;一個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所謂的妄想。
我們剛開始修學的時候,是從生滅門下手的,這個「生滅」的意思就是你在修學的時候,那個心是生滅的、變化的,就是說我們剛開始是依止一種攀緣的心來修學,所以它產生的相貌是對立的;比如說,我們用善心來對治噁心:我們今天產生了貪愛,就攀緣不淨觀,來對治我們的貪愛心;我們產生了瞋恚,我們就攀緣慈悲的心、慈悲的相貌,來對治我們的瞋恚。所以剛開始的修學是生滅的、對立的。那這樣的修學會有一個問題,就是我們的功德很難圓滿,因為我們都是在局部的修學,我們很難掌握整個內心的整體,我們總是覺得疲于應付,把這個地方修好了、那個地方又出問題了,把這個地方補好了、那個地方又破一個洞,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作一個整體的轉變,所以功德很難圓滿。第二個、我們功德很難持久,因為你這個攀緣心,只要外面的因緣一變化,你就產生障礙,所以很容易被破壞。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,初學的人在修學佛法有二個問題點:第一個、功德很難圓滿;第二個功德很難持久。
2.什麼是真如門的修學?有什麼優點?
這個真如門的特色,第一件事情就是「把心帶回家」,你剛開始不要急著修學,你先找到你的本來面目,先找到你那一念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,就是你不能再用攀緣心了,你要找到你的常住真心,我們講「隨緣不變」,把那個「不變」的體性先找出來。從這一念清淨的本性發動,從空出假,觀察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,再從隨緣當中去對治,對治以後,最後再會歸到我們的本性,「稱性起修、全修在性」,「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」。當我們這樣一個真如門的修學開始啟動以後,我們發覺我們開始修學是全面性的修學,不是局部的,功德是圓滿的,而且是不容易破壞的。
3.什麼是如來藏妙真如性?
這個「如」就是表示我們內心當中有這種不變的體性,叫做「如」,你的外境怎麼變,它永遠是不變的:你前生是一隻螞蟻,它也是清淨本然;第二個、我們這一念心有「來」的作用,它有隨緣的作用:你用人天五戒十善的業去熏你這念心,它現出人天果報;你用殺盜婬妄的業去熏你這念心,它顯現三惡道的果報:所以它有這個「來」有隨緣的作用。當我們這一念心不但具足了不變之體,又具足了隨緣之用,所以叫做「藏」,就是含藏二種的道理,不變跟隨緣二種道理。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呢?是「妙真如性」的,是微妙而不可思議的真實道理,這個道理的確不容易了知的,我們這一念心有不變之體跟隨緣之用,這個道理是微妙的。這個道理當中有「三」種「諦理」、有三種的道理,我們前面說過:第一個真諦理是不變,俗諦理是隨緣,中諦理就是二個之間的平衡。
4.為什麼先找到不變的體非常重要?
所以《楞嚴經》的修學它是怎麼樣呢?它是先成就不變,再成就隨緣,說以不變應萬變,所以你要先找到不變的體,非常重要。因為你找不到不變的體,你永遠在生滅的攀緣心活動,永遠不能了生死。
5.什麼是未全道力?
我們知道阿難尊者身為佛陀的侍者,他做了十二年的侍者,佛陀到處講經,阿難尊者就在旁邊聽著,說「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」。但是他聽了那麼多的道理,他遇到摩登伽女那個邪咒在障礙他的時候,他還是怎麼樣呢?還是心隨境轉、作不了主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只是一種聽聞,他只是假借耳根來聽聞法義,而沒有把這個道理產生一種內心的觀照,他沒有用這個道理來觀照他的清淨本性、找到他的家,所以叫做「未全道力」。
6.奢摩他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奢摩他」翻成中文叫做「止」,他要能夠止息妄想,這地方蕅益大師說是一種空觀的智慧,以空觀來止息我們心中有所得的妄想。
7.三摩地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三摩」地翻成中文叫「等持」,也就是說他能夠平等的執持一切萬法在一念心中,這個地方等於是一個假觀,他從一念清淨不變的本體看出去的時候,就能看到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,所以這一切法他不為它所動,而他能夠掌控一切法。我們剛開始是被外境所控制,這個時候他開始控制外境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找到了本體,從本體當中看出去的時候,看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,這個時候他能夠執持一切的萬法在心中,叫作「三摩」地,假觀。
8.禪那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禪那」就是中觀,翻成中文叫做「靜慮」,空假不二的一種中道智慧。
9.修學三觀,必需要有一個“最初的方便”是什麼?
我們講道理是修觀的方便,依教起觀,圓三諦理。所以這個「最初方便」就是講到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的這三種諦理。
10.為什麼只問明心見性,不問禪定解脫?
六祖大師說:從大乘的角度,只問明心見性,不問禪定解脫。因為你沒有明心見性,嚴格來說,你沒有資格談修行,你還在生滅法中活動,你內心當中還是一團糟,你把這個地方處理完了,另外一個地方照樣出問題了,你只能夠作一個局部的對治,你不能夠把內心作一個整體的、返妄歸真整體的改變,作不到,因為你沒有找到內心的本體。
11.清淨的本性叫做理體,我們的理體在哪裡?
就在這個事相,就在我們這個生滅變化的五蘊身心世界當中,去開顯我們的本性,我們講「就路還家」,就照著這個生滅的路當中,找到我們真實的家,叫「就事顯理」。
12.「汝我同氣」是什麼意思?
這個「氣」就是同一個家族
13.「情均天倫」是什麼意思?
在世俗的「情」感、世俗的「倫」常方面還是「均」,「均」就是輩分,是堂兄弟,都是同一個輩分。
14.為什麼阿南尊者見佛三十二相而出家的心是生滅心?
因為你這個想法,最初的根源是從相狀而來的,由相引生感受、由感受產生想法、由想法推動他的出家,所以你整個出家的想法,都是因為有三十二相的關係。那麼當佛陀的相狀改變的時候,你就麻煩了,當佛陀有一天變老了、變醜了、甚至於佛陀死亡了,他的三十二相消失了,因為它是有為法,那你的想法是不是也改變了呢?因為你當初的想法是由感受而來的,感受是由這個外境來的,這個外境是生滅的,所以你的心也就跟著生滅,所以你這個發心是很脆弱的、隨時可以破壞的。
15.為什麼生死是相續的?
因為煩惱產生業力、業力創造一個果報,這個果報又創造一個五蘊的身心,然後我們的心攀緣這個五蘊身心的時候,又產生另外一個煩惱、又造業、又得一個五蘊身心;就像車的輪子一樣,輾轉的相續沒有停止得時候。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生死相續的果報呢?因為我們「不知」道,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。
16.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是什麼意思?
「常住」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它沒有生滅相;「真心」是指著它不隨外境而變化,是指著它不增不減,就是從生跟滅的中間它沒有變化相,叫「真心」。這樣的一個「常住真心」,它的體性是「性淨」之「體」、是「性明」之「體」。這個「淨」指的是它的一個空觀所成就的不變之體,這個「明」指的是它隨緣的作用,它有這種不變跟隨緣二種的體性,這是常住真心。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之所以會生死流轉,因為我們沒有很認真的去觀照、去安住在「常住真心」。那這樣的結果呢?我們再看第二段,「用諸妄想」,這是關鍵點。
17.生死的根源是什麼?
我們今天一個生死的根源,就是我們的心沒有安住在一個清淨光明的本體,而安住在「妄想」。
18.為什麼造善造惡是「此想不真」?
你生起正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善業;你生起一個負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惡業;但是不管你造善造惡,它的關鍵點就是「此想不真」,它是變化的,所以它就產生生死「輪轉」。我們不能夠說妄想不好,因為你剛開始修學也是依止妄想,只是說我們剛開始怎麼樣?先生起一個好的妄想,產生一個佈施的妄想、持戒的妄想、忍辱的妄想;但是當我們想要了生脫死的時候、要破最後生死關頭的時候,那你就要用常住真心了,你的心要進入常住真心,否則你沒有辦法破除妄想。
19.涅槃安樂與生死輪回的根本是什麼?
一個是涅槃安樂的根本,這什麼根本呢?是常住真心;一個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所謂的妄想。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