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6-5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6-5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6-5

帖子 由 Admin 周日 四月 17, 2016 8:19 am

佛陀在破除妄想之前,為什麼把這個首楞嚴王大定的名稱講出來呢?古德的注解說有三層意思:第一個、要使令阿難尊者產生歡喜,令生歡喜。因為阿難尊者這個時候打擊很大,好像一個人得到重病一樣。佛陀說:沒關係,佛法裡面有的是藥,佛法裡面有一個三摩地,它是大佛頂首楞嚴王,它一定能夠救拔你,讓你成佛。這個時候就像一個病人預知有藥物的想法,他就覺得自己有希望、有救,這個攀緣心可以消滅、佛道可以成就。所以這個地方讓阿難尊者產生歡喜的心,產生了希望。第二個、遠離怖畏。因為佛陀即將要七處破妄,破到阿難尊者的妄想根本就沒有存在的餘地,那阿難尊者會產生斷滅之想,說:我的妄想,我說在內也不對、在外也不對、在哪裡也不對!破到最後整個妄想根本覓之了不可得,那阿難尊者會恐怖啊,因為他習慣性都是用妄想來做事、習慣性用妄想來拜佛、用妄想來出家。這時候佛陀把他的妄想破了以後,他內心沒有依止處,所以產生怖畏。佛陀說:你不要怕,你不依止妄想、還有一個東西讓你靠著,就是「大佛頂性」,讓他遠離怖畏。第三個、引生渴仰。那麼把這個大佛頂的功德──它是具足萬行、它是能夠成就妙莊嚴路,讓他產生一個渴仰,渴求仰慕之心,他就能夠很安定的來聆聽以下的教法。所以它有三層意思,這個在破妄之前「懸示定名」,有令生歡喜、遠離怖畏、引生渴仰三層意思。好,我們再往下看:

壬五、正破非內(分二:癸一引例;癸二正破)癸一、引例「正」式的「破」除,先舉一個「例」子:難問佛告阿難:「如汝所言,身在講堂,戶牖開豁,遠矚林園。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,見堂外者?」回答阿難答言:「世尊!在堂不見如來,能見林泉,無有是處。」

「佛」陀說:正「如」你所說的,你的「身」體「在講堂」當中,你透過大門、窗戶的「開」通,你看到了外面的「林園」。那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:「亦有眾生」,是不是「有」一種「眾生在」講「堂」當「中」,他沒有看到講堂裡面的東西,而直接看到講「堂外」面的東西呢?有沒有這種人呢?就是沒有見到裡面的內境,而直接看到外境呢?「阿難」尊者回「答」說:「世尊」啊,一個人「在」講「堂」裡面安住,既然沒有看到比較近距離的講堂,而看到比較遠的外境「林泉」,是沒「有」這種道理的。他既然身體在裡面,他一定是先看到裡面的東西、再看到外面的東西。先舉這個內境、外境來加以說明。這以下「正」式「破」斥:癸二、正破難問---「阿難!汝亦如是。汝之心靈一切明瞭,若汝現前所明瞭心實在身內,爾時先合了知內身。頗有眾生先見身中,後觀外物?比況--縱不能見心肝脾胃,爪生髮長、筋轉脈搖誠合明瞭,如何不知?正破--必不內知,雲何知外?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,無有是處。」「正」式的「破」斥了。佛說:「阿難」啊,你所說的道理就是這樣;你這明瞭「心靈」的心是能夠「明」白的去了別萬物。假設你這「明瞭」的「心」是住「在」你的「身」體之「內」,那你應該「先」看到身體裡面的東西、再看到外面的東西,就像你這個人在講堂,一定先看到講堂裡面的境,再看到外面的境!

既然你的心是住在「身內」,那「頗有眾生」,「頗」就是不定的意思,那是不是有一類「眾生」他真的看到「身」體裡面的五臟六腑,再看到「外物」呢?「縱不能見心肝脾胃,爪生髮長、筋轉脈搖誠合明瞭,如何不知?」好,你說這個「心肝脾胃」離我們的心太近了,我們眼睛不能看到近距離;但是手「爪」毛「發」的「生長」情況、還有這個「筋脈」的「轉」動,這個離我們的內部不近不遠,你總應該看得到吧!那為什麼看不到呢?你的心有明瞭性,而你的心住在身體裡面,那你應該先看到五臟六腑、看到手「爪」毛「發」的「生長」,你才能夠看到外境啊!但是事實上我們看不到裡面的東西。所以,總結:既然我們看「不」到身「內」的東西,只看到外面的東西,這表示我們明「了」的「心住在身」體「是」沒有道理的、沒有道理的,因為我們看不到身體裡面的東西。


我們一個人在講堂,一定先看到講堂裡面的東西,再看到講堂以外;如果心是住在身內,一定是先看到身內的東西,再看到身外,所以住在身內是不可得。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:一個利根人,「七處破妄」到第一關的時候就應該開悟了,就是覓心了不可得。我們解釋一下。為什麼叫覓心了不可得?我們這一念心一動,我們的心已經跟影像結合在一起,這個《楞嚴經》叫做「緣影之心」,已經是一個所緣,不是能緣。當你的心一動的時候,這是一個「所」了、一個所緣境了,不是能緣之心了。什麼叫能緣心呢?就是你心不動的時候,你還沒有動的時候,你父母未生之前,那個就是能緣的心,你的念頭不要動,一念不生的時候。所以你說:「誒,我現在很高興」,那個是所緣境了,因為你的心跟高興的影像結合在一起,高興有高興的相貌、「我現在很悲傷」,這個都不是心,這已經落入了所緣境,你的心已經跟影像結合在一起了。

我們今天把心帶回家,觀察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向內一直找,找到最後「啪」覓心了不可得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那就對了。你念頭沒有動之前,念頭還沒有動之前那個就是你的家。所以古人說: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你一個人找到家的時候,你一切相不生,沒有寸土。之所以有寸土,那是你向外、念頭一動,才有一切的影像出來。所以整個《楞嚴經》是怎麼樣,它一直破,破到最後,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,就是要阿難尊者迴光返照。你還沒有動念頭之前是什麼相貌?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要把它找出來。當你動了念頭,那就是一個影像,那不是你的心,那是一個生滅的影像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它這整個關鍵、整個七處破妄只有一句話,就是要你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從這地方去找到真心。好,我們講到這裡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1.佛陀在破除妄想之前把首楞嚴王大定的名稱講出來,古德的注解說有三層意思是什麼?
2.佛陀如何用內所緣境與外所緣境來破阿南所說的「如是識心實居身內」?
3.什麼是緣影之心和能緣之心?
4.《楞嚴經》是用什麼方法來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的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