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5-5
《楞嚴經》講記 5-5
我們看:庚二、示以常心直道(分二:辛一點示常心;辛二勸修直道)辛一、點示常心佛陀在破之前先講要「以」真「常」的「心」來修「直」心之「道」,先把這個觀念講一講。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點示常心」,第二個「勸修直道」。我們先看第一段「點示常心」:迷真起妄--佛言:「善哉阿難!汝等當知: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。依妄輪轉---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
這個地方有二段:第一段、先講我們是怎麼生起妄心呢,因為我們迷失了真心,所以才有妄心。當我們迷失了光明的時候,黑暗就出現了。「佛」陀說:「善哉阿難!」這個「善哉」就很奇怪了,因為佛陀到最後是要破他的,為什麼講善哉呢?這個「善哉」有肯定的意思,就是說:「阿難」尊者你講得很對啊!這個地方「善哉」的意思,有安慰的意思、也有讚歎的意思。安慰的意思就是說:阿難尊者啊,你畢竟是剛出家沒有多久,身為一個初學者,我們一開始依止攀緣心是可以理解的。我們不要一開始就說攀緣心不好,因為每一個人剛開始都是依止攀緣心。你看,我們一定要眼睛看到佛像,我才能拜佛;我一定把整個外面的環境弄得很乾淨、很寂靜,我才有心念佛。所以我們剛開始這個修行的心,是不能離開外境的幫助的,剛開始不可以的。
所以身為一個初學者,他緣殊勝的相來修行,這個是很合理的,我們不能說他錯,只能夠說他不圓滿。所以佛陀要提升阿難尊者的修學層次之前,先讚歎他說:不錯,雖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依止生滅心、依止對立的思考,捨棄了世俗的愛,追求一個更好的愛,以愛來舍愛,以一個殊勝的相狀、來舍掉另外一個相狀。雖然剛開始不圓滿,但是這個也不妨是一個初學的方便。所以佛陀基本上對一個初學者是讚歎的,說「善哉阿難」,因為你至少能夠知道善惡因果的相狀。但是佛陀下一段就進一步的開示,他說:你應該更進一步瞭解一個道理,「一切眾生」在六道輪回當中,他的生命是「生死相續」的。我們的生命是有來生的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一般人很容易忘掉我們還有來生,因為我們被現在的因緣,搞得團團轉。講實在話,如果一個人沒有來生,那事情很單純,那你不要修行了,因為我們死掉以後「人死如燈滅」,那修行幹什麼呢?可怕的是我們死掉以後,事情還沒有結束,還創造另外一個生命,所以我們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,就是「生死是相續的」,因為煩惱產生業力、業力創造一個果報,這個果報又創造一個五蘊的身心,然後我們的心攀緣這個五蘊身心的時候,又產生另外一個煩惱、又造業、又得一個五蘊身心;就像車的輪子一樣,輾轉的相續沒有停止得時候。
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生死相續的果報呢?因為我們「不知」道,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。這個「常住真心」,我們先解釋「常住」,「常住」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它沒有生滅相;「真心」是指著它不隨外境而變化,是指著它不增不減,就是從生跟滅的中間它沒有變化相,叫「真心」。這樣的一個「常住真心」,它的體性是「性淨」之「體」、是「性明」之「體」。這個「淨」指的是它的一個空觀所成就的不變之體,這個「明」指的是它隨緣的作用,它有這種不變跟隨緣二種的體性,這是常住真心。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之所以會生死流轉,因為我們沒有很認真的去觀照、去安住在「常住真心」。那這樣的結果呢?我們再看第二段,「用諸妄想」,這是關鍵點。
我們今天一個生死的根源,就是我們的心沒有安住在一個清淨光明的本體,而安住在「妄想」。這個「妄想」重點在「此想不真」,這個「不真」就是它變化,所以才「有」這種「輪轉」的果報。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「用諸妄想」。妄想的產生,我們前面說過是從外面來的,真心是從裡面生起的。妄想是說,我們有一個境,由這個境當中產生一個感受,由感受、產生一個想法。比如說,我們今天看到了財富,你看到財富以後你會產生一個感受、會產生一個想法。有些人看到財富的想法是:「誒,我們應該把財富跟貧窮人分享。」產生一個佈施的想法,這個人以後會有富貴的果報。有些人看到財富以後是:「誒,這個財富,我應該自己受用。」產生一個慳貪的想法,你以後就是貧窮。
我再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,我們碰到了事情:有些人遇到事情、遇到逆境的刺激,他產生的想法就是瞋心,脾氣就發作起來,這個人的果報會比較醜陋;有些人遇到事情的時候,他會產生一個慈悲、寬恕、包容的想法;那你以後的果報會比較莊嚴。所以想法會決定我們造業。我們講:你生起正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善業;你生起一個負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惡業;但是不管你造善造惡,它的關鍵點就是「此想不真」,它是變化的,所以它就產生生死「輪轉」。我們不能夠說妄想不好,因為你剛開始修學也是依止妄想,只是說我們剛開始怎麼樣?先生起一個好的妄想,產生一個佈施的妄想、持戒的妄想、忍辱的妄想;但是當我們想要了生脫死的時候、要破最後生死關頭的時候,那你就要用常住真心了,你的心要進入常住真心,否則你沒有辦法破除妄想。
這個地方是先把我們生命的二種根本標出來:說一個是涅槃安樂的根本,這什麼根本呢?是常住真心;一個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所謂的妄想。佛法的道理是講「諸法因緣生」,也就是說每件事情會出現,一定有它的道理、一定有它的原因,事出必有因。為什麼在我們的生命會出現生死輪回?為什麼文殊菩薩就沒有生死輪回?為什麼?這個絕對不是上帝的意思,因為我們習慣性用妄想在思考事情,文殊菩薩用常住真心在思考事情,「根本」不一樣嘛。什麼叫根本?後面會解釋。佛陀問阿難尊者說:你知道什麼叫根本嗎?說你用沙去煮飯,你把沙放到電鍋去煮,煮了三個小時叫做什麼?叫做熱沙;你不可能煮成飯,因為飯的根本是米,你沒有找到這個米,一輩子就不可能煮成飯。
他的意思是說:你沒有找到常住真心,你就用你這個妄想的心,隨著外境這樣動、動、動,遇到好的因緣就開始學佛、遇到不好的因緣你就放逸,你一輩子不可能成就無上菩提,因為你依止的是一個妄想,他的根本是妄想。一個虛妄的根本,不可能創造一個真實的功德。就好像說你今天是沙,一輩子煮不出飯,是這個道理。好,先講到這個地方。
1.為什麼生死是相續的?
2.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是什麼意思?
3.生死的根源是什麼?
4.為什麼造善造惡是「此想不真」?
5.涅槃安樂與生死輪回的根本是什麼?
這個地方有二段:第一段、先講我們是怎麼生起妄心呢,因為我們迷失了真心,所以才有妄心。當我們迷失了光明的時候,黑暗就出現了。「佛」陀說:「善哉阿難!」這個「善哉」就很奇怪了,因為佛陀到最後是要破他的,為什麼講善哉呢?這個「善哉」有肯定的意思,就是說:「阿難」尊者你講得很對啊!這個地方「善哉」的意思,有安慰的意思、也有讚歎的意思。安慰的意思就是說:阿難尊者啊,你畢竟是剛出家沒有多久,身為一個初學者,我們一開始依止攀緣心是可以理解的。我們不要一開始就說攀緣心不好,因為每一個人剛開始都是依止攀緣心。你看,我們一定要眼睛看到佛像,我才能拜佛;我一定把整個外面的環境弄得很乾淨、很寂靜,我才有心念佛。所以我們剛開始這個修行的心,是不能離開外境的幫助的,剛開始不可以的。
所以身為一個初學者,他緣殊勝的相來修行,這個是很合理的,我們不能說他錯,只能夠說他不圓滿。所以佛陀要提升阿難尊者的修學層次之前,先讚歎他說:不錯,雖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依止生滅心、依止對立的思考,捨棄了世俗的愛,追求一個更好的愛,以愛來舍愛,以一個殊勝的相狀、來舍掉另外一個相狀。雖然剛開始不圓滿,但是這個也不妨是一個初學的方便。所以佛陀基本上對一個初學者是讚歎的,說「善哉阿難」,因為你至少能夠知道善惡因果的相狀。但是佛陀下一段就進一步的開示,他說:你應該更進一步瞭解一個道理,「一切眾生」在六道輪回當中,他的生命是「生死相續」的。我們的生命是有來生的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一般人很容易忘掉我們還有來生,因為我們被現在的因緣,搞得團團轉。講實在話,如果一個人沒有來生,那事情很單純,那你不要修行了,因為我們死掉以後「人死如燈滅」,那修行幹什麼呢?可怕的是我們死掉以後,事情還沒有結束,還創造另外一個生命,所以我們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,就是「生死是相續的」,因為煩惱產生業力、業力創造一個果報,這個果報又創造一個五蘊的身心,然後我們的心攀緣這個五蘊身心的時候,又產生另外一個煩惱、又造業、又得一個五蘊身心;就像車的輪子一樣,輾轉的相續沒有停止得時候。
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生死相續的果報呢?因為我們「不知」道,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。這個「常住真心」,我們先解釋「常住」,「常住」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它沒有生滅相;「真心」是指著它不隨外境而變化,是指著它不增不減,就是從生跟滅的中間它沒有變化相,叫「真心」。這樣的一個「常住真心」,它的體性是「性淨」之「體」、是「性明」之「體」。這個「淨」指的是它的一個空觀所成就的不變之體,這個「明」指的是它隨緣的作用,它有這種不變跟隨緣二種的體性,這是常住真心。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之所以會生死流轉,因為我們沒有很認真的去觀照、去安住在「常住真心」。那這樣的結果呢?我們再看第二段,「用諸妄想」,這是關鍵點。
我們今天一個生死的根源,就是我們的心沒有安住在一個清淨光明的本體,而安住在「妄想」。這個「妄想」重點在「此想不真」,這個「不真」就是它變化,所以才「有」這種「輪轉」的果報。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「用諸妄想」。妄想的產生,我們前面說過是從外面來的,真心是從裡面生起的。妄想是說,我們有一個境,由這個境當中產生一個感受,由感受、產生一個想法。比如說,我們今天看到了財富,你看到財富以後你會產生一個感受、會產生一個想法。有些人看到財富的想法是:「誒,我們應該把財富跟貧窮人分享。」產生一個佈施的想法,這個人以後會有富貴的果報。有些人看到財富以後是:「誒,這個財富,我應該自己受用。」產生一個慳貪的想法,你以後就是貧窮。
我再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,我們碰到了事情:有些人遇到事情、遇到逆境的刺激,他產生的想法就是瞋心,脾氣就發作起來,這個人的果報會比較醜陋;有些人遇到事情的時候,他會產生一個慈悲、寬恕、包容的想法;那你以後的果報會比較莊嚴。所以想法會決定我們造業。我們講:你生起正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善業;你生起一個負面的想法,你容易造惡業;但是不管你造善造惡,它的關鍵點就是「此想不真」,它是變化的,所以它就產生生死「輪轉」。我們不能夠說妄想不好,因為你剛開始修學也是依止妄想,只是說我們剛開始怎麼樣?先生起一個好的妄想,產生一個佈施的妄想、持戒的妄想、忍辱的妄想;但是當我們想要了生脫死的時候、要破最後生死關頭的時候,那你就要用常住真心了,你的心要進入常住真心,否則你沒有辦法破除妄想。
這個地方是先把我們生命的二種根本標出來:說一個是涅槃安樂的根本,這什麼根本呢?是常住真心;一個是生死輪回的根本,所謂的妄想。佛法的道理是講「諸法因緣生」,也就是說每件事情會出現,一定有它的道理、一定有它的原因,事出必有因。為什麼在我們的生命會出現生死輪回?為什麼文殊菩薩就沒有生死輪回?為什麼?這個絕對不是上帝的意思,因為我們習慣性用妄想在思考事情,文殊菩薩用常住真心在思考事情,「根本」不一樣嘛。什麼叫根本?後面會解釋。佛陀問阿難尊者說:你知道什麼叫根本嗎?說你用沙去煮飯,你把沙放到電鍋去煮,煮了三個小時叫做什麼?叫做熱沙;你不可能煮成飯,因為飯的根本是米,你沒有找到這個米,一輩子就不可能煮成飯。
他的意思是說:你沒有找到常住真心,你就用你這個妄想的心,隨著外境這樣動、動、動,遇到好的因緣就開始學佛、遇到不好的因緣你就放逸,你一輩子不可能成就無上菩提,因為你依止的是一個妄想,他的根本是妄想。一個虛妄的根本,不可能創造一個真實的功德。就好像說你今天是沙,一輩子煮不出飯,是這個道理。好,先講到這個地方。
1.為什麼生死是相續的?
2.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是什麼意思?
3.生死的根源是什麼?
4.為什麼造善造惡是「此想不真」?
5.涅槃安樂與生死輪回的根本是什麼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