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4-4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4-4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4-4

帖子 由 Admin 周五 四月 01, 2016 9:19 p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4-4

但是阿難尊者希望能夠「方行等慈」,「方」就是仿傚,他希望能夠仿傚佛陀平「等」的「慈」悲心,而「不」揀「擇」是尊貴、或者下「賤」種姓。這個是阿難尊者的第二個心態。「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」,這個是他第三個心態,他希望能夠「圓」滿「一切眾生」這整個供僧的圓滿「功德」,因為他今天要是乞食不到的話,那今天所有齋主的功德就有所欠缺了。所以他今天是不是能夠得到飲食,就扮演一個重要角色。這是說明阿難尊者拿著缽去室羅筏城應供的時候,他整個內心的三種狀態。那他生起這三種狀態當然是有他的理由,他為什麼會生起這樣的心態呢?說明他的理由。看第三段 等慈之由

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,為阿羅漢心不均平。欽仰如來開闡無遮,度諸疑謗。經彼城隍,徐步郭門,嚴整威儀,肅恭齋法。

阿難之所以會生起平等心來乞食,他的理由就是說:因為「阿難」尊者過去在做佛陀侍者的時候,他「知」道佛陀曾經「訶」責過「須菩提」、也訶責過「大迦葉」尊者,雖然身「為」一個「阿羅漢」,但內心有「不平」等的狀態。我們解釋一下。須菩提的心態,他在托缽的時候是「舍貧從富」,須菩提托缽,不到貧賤的家庭去,專門找住在高級豪宅的這些富貴人家去托缽。他認為:你們今天之所以富貴,那是你前生有佈施,但是富貴人家放逸得很厲害,假設不給你們繼續修福報,你來生就完蛋了,你們墮落的可能性更大。所以他趕快要救那些富貴人家,這些富貴人家都是放逸得很厲害,所以須菩提就「舍貧從富」。大迦葉剛好相反,他是「舍富從貧」,大迦葉每一次托缽都到所謂的貧民窟去,他認為:你們為什麼這麼窮?就是前生沒有佈施。如果今生再不給你們栽培福田,來生就更窮了。所以他特別到貧窮的家庭去乞食。佛陀對二個人都加以訶責,說:這個都是一個法執,對貧富之法產生執著。


你看,《維摩詰經》就講到一件事:有一天須菩提來到維摩詰長者家,因為維摩詰居士也是大富長者,維摩詰居士就出來了,說:尊者你想幹什麼?須菩提說:我要乞食。維摩詰居士就把這個缽拿過來,但是維摩詰居士把缽拿過來以後並沒有給他飲食,他問了一個問題,他說:須菩提啊,你應當知道「心不等故,法不平等」。他說:你在乞食的時候心不平等,你執著這個富貴人家,所以不平等,有所偏袒,所以法不平等。法不平等的緣故,這個佈施法不平等,我把飲食供養你,我的功德也就不圓滿。這個時候須菩提聽了,就很害怕、也很慚愧,把這個缽放著、就要走。維摩詰居士說:你不要走、不要走,我把飲食盛完了,你再把缽帶走。就把飲食盛了再給須菩提,須菩提很害怕,就趕快離開了。說明阿羅漢的內心是我空、法有,他對法還是有所執取,有些對貧窮人、有些對富貴人,是有所執取的。那這種執取的情況,就使令這些阿羅漢的功德不能廣大圓滿,所以佛陀就「訶」責。

那阿難尊者身為侍者,他看過佛陀這樣的訶責,他就覺得應該要避免這種情況,所以「欽仰如來開闡無遮,度諸疑謗」,所以他就很仰慕佛陀所開示的無遮平等法門,他說:我一個出家眾,我不應該預設立場、我不應該有所揀別的,我應該以平等心,一家一家一家的乞食,隨順因緣,這樣子才能夠超越眾生的懷「疑」跟毀「謗」。你看維摩詰居士就譭謗,說你「心不等故,法不平等;法不等故,這個功德就不圓滿」,這時候阿難尊者希望能夠遠離這種不平等的譭謗,所以他就「經彼城隍,徐步郭門,嚴整威儀,肅恭齋法。」因為他平等的乞食,他就一步一步的來到了「城隍」。「城隍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城外的土坑。古代的城:外面有水的叫做護城河,為了保護這個城,不讓別人來攻擊、侵略,就有護城河;沒有水的就挖一個土坑,這個土坑就是「城隍」。因為阿難尊者從外面回來,這個時候慢慢慢慢的走到了室羅筏城城外的土坑,也就是說他即將要接觸到城門,而且緩「步」的走到「郭門」,就是城正中的大門叫「郭門」。

1.「方行等慈」是什麼意思?
2.「欽仰如來開闡無遮,度諸疑謗」是什麼意思?
3. 城隍,郭門是什麼意思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