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4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4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4-2
臣民齋供--城中複有長者、居士同時飯僧,佇佛來應。
佛勅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。這個地方是說明在自恣的當時,不是只有波斯匿王來齋供,還有其他的齋主,在整個室羅筏「城」當「中」還「有」所謂的「長者居士」。這個「長者居士」,包括有官職的大臣,或者沒有官職的,就是一般的長者居士。他們也希望能夠在自恣的時候,以飲食來供養大眾師,而且也「佇」,就是心中很殷勤的期待「佛」陀「來應」供,因為他們那個時候,還不知道佛陀已經答應了波斯匿王,所以長者、居士也來到僧團,一方面請大眾師來應供、一方面也期待佛陀來參加。
「佛勅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」,
那個時候佛陀已經答應了波斯匿王,所以「佛」陀就命令「文殊」菩薩「分」別的派「領」諸位「菩薩及阿羅漢」,分別的到各位長者居士的地方去應供,來滿足居士應供的要求。這個地方講到供佛及僧,我們作二段的結示。在古德注解上說:佛世的時候,七月十五的自恣日,在古代的習慣當中,在這一天齋供功德是加倍的,有加倍的作用,因為大眾師經過九旬的用功,他們的功德都增上了,所以居士們在七月十五自恣的時候齋供,其實功德有加倍的作用,這是第一點。第二點、我們看到「發起序」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。蕅益大師說:佛陀說《法華經》之前,整個「發起序」是佛陀入了一個很深的三昧,從三昧當中他的白毫放光,照了一萬八千佛土當中,看到很多很多的菩薩在修習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六波羅蜜的功德,在一念的清淨光明當中顯現六波羅蜜,然後再說《法華經》。《楞嚴經》不同,《楞嚴經》的「發起序」是阿難尊者在托缽的過程當中,遇到了雜染的因緣,那麼佛陀講《楞嚴經》。
這到底有什麼涵義呢?我們作一個說明。《楞嚴經》是引導一個凡夫這個明瞭的心,在整個人事的雜染當中、怎麼找到自己的家、怎麼找到自己的清淨本性,所以它整個發起,就是阿難尊者的一念妄動開始,沒有一念的妄動,就沒有整個因緣的過程。所以阿難尊者的一念妄動,而產生墮落;佛陀一念的神咒,而使令阿難尊者迴光返照,都在一念心。所以《楞嚴經》的法會,從「發起序」可以知道:它的法門是「攝用歸體」的法門,《法華經》是佛陀一念的清淨心當中,顯現六波羅蜜,是一個依體起用,從一念的清淨心,當你已經明心見性以後,你接下來要幹什麼?就是修方便法門,就修《法華經》,廣修六度、積功累德。所以這二個不一樣,而這整個不一樣,我們從「發起序」整個教法生起的過程,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。這個地方我們提出來給大家作一個參考。這個地方講到七月十五日供齋的一個情況。丁二、阿難等乞這個地方有三段:第一個「別請遠遊」,第二個「平等行乞」,第三個「等慈之由」。我們先看第一段:
別請遠遊--唯有阿難先受別請,遠遊未還,不遑僧次。既無上座及阿闍梨,途中獨歸。其日無供,即時阿難執持應器,于所遊城次第循乞。
這個時候當機眾出現了,就是阿難尊者,這個阿難尊者身為當機眾,所以我們有需要解釋一下阿難尊者的整個背景。阿難尊者是淨飯王的弟弟、白飯王的兒子,是佛陀的堂弟,是提婆達多的弟弟。阿難尊者翻成中文叫慶喜。為什麼叫慶喜呢?因為阿難尊者出生那一天,剛好是佛陀成道,所以整個國家當中聽到佛陀成道以後都非常的歡喜,不管國王、大臣、老百姓都很歡喜,這時候白飯王就派人告訴淨飯王說「他生了一個兒子」,希望淨飯王給他起個名字。
1. 解釋經文:“佇佛來應。”
2. 從「發起序」可以知道:《楞嚴經》與《法華經》是什麼法門?
3. 阿難尊者翻成中文叫什麼?
臣民齋供--城中複有長者、居士同時飯僧,佇佛來應。
佛勅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。這個地方是說明在自恣的當時,不是只有波斯匿王來齋供,還有其他的齋主,在整個室羅筏「城」當「中」還「有」所謂的「長者居士」。這個「長者居士」,包括有官職的大臣,或者沒有官職的,就是一般的長者居士。他們也希望能夠在自恣的時候,以飲食來供養大眾師,而且也「佇」,就是心中很殷勤的期待「佛」陀「來應」供,因為他們那個時候,還不知道佛陀已經答應了波斯匿王,所以長者、居士也來到僧團,一方面請大眾師來應供、一方面也期待佛陀來參加。
「佛勅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」,
那個時候佛陀已經答應了波斯匿王,所以「佛」陀就命令「文殊」菩薩「分」別的派「領」諸位「菩薩及阿羅漢」,分別的到各位長者居士的地方去應供,來滿足居士應供的要求。這個地方講到供佛及僧,我們作二段的結示。在古德注解上說:佛世的時候,七月十五的自恣日,在古代的習慣當中,在這一天齋供功德是加倍的,有加倍的作用,因為大眾師經過九旬的用功,他們的功德都增上了,所以居士們在七月十五自恣的時候齋供,其實功德有加倍的作用,這是第一點。第二點、我們看到「發起序」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。蕅益大師說:佛陀說《法華經》之前,整個「發起序」是佛陀入了一個很深的三昧,從三昧當中他的白毫放光,照了一萬八千佛土當中,看到很多很多的菩薩在修習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六波羅蜜的功德,在一念的清淨光明當中顯現六波羅蜜,然後再說《法華經》。《楞嚴經》不同,《楞嚴經》的「發起序」是阿難尊者在托缽的過程當中,遇到了雜染的因緣,那麼佛陀講《楞嚴經》。
這到底有什麼涵義呢?我們作一個說明。《楞嚴經》是引導一個凡夫這個明瞭的心,在整個人事的雜染當中、怎麼找到自己的家、怎麼找到自己的清淨本性,所以它整個發起,就是阿難尊者的一念妄動開始,沒有一念的妄動,就沒有整個因緣的過程。所以阿難尊者的一念妄動,而產生墮落;佛陀一念的神咒,而使令阿難尊者迴光返照,都在一念心。所以《楞嚴經》的法會,從「發起序」可以知道:它的法門是「攝用歸體」的法門,《法華經》是佛陀一念的清淨心當中,顯現六波羅蜜,是一個依體起用,從一念的清淨心,當你已經明心見性以後,你接下來要幹什麼?就是修方便法門,就修《法華經》,廣修六度、積功累德。所以這二個不一樣,而這整個不一樣,我們從「發起序」整個教法生起的過程,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。這個地方我們提出來給大家作一個參考。這個地方講到七月十五日供齋的一個情況。丁二、阿難等乞這個地方有三段:第一個「別請遠遊」,第二個「平等行乞」,第三個「等慈之由」。我們先看第一段:
別請遠遊--唯有阿難先受別請,遠遊未還,不遑僧次。既無上座及阿闍梨,途中獨歸。其日無供,即時阿難執持應器,于所遊城次第循乞。
這個時候當機眾出現了,就是阿難尊者,這個阿難尊者身為當機眾,所以我們有需要解釋一下阿難尊者的整個背景。阿難尊者是淨飯王的弟弟、白飯王的兒子,是佛陀的堂弟,是提婆達多的弟弟。阿難尊者翻成中文叫慶喜。為什麼叫慶喜呢?因為阿難尊者出生那一天,剛好是佛陀成道,所以整個國家當中聽到佛陀成道以後都非常的歡喜,不管國王、大臣、老百姓都很歡喜,這時候白飯王就派人告訴淨飯王說「他生了一個兒子」,希望淨飯王給他起個名字。
1. 解釋經文:“佇佛來應。”
2. 從「發起序」可以知道:《楞嚴經》與《法華經》是什麼法門?
3. 阿難尊者翻成中文叫什麼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