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3-3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3-3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3-3

帖子 由 Admin 周一 三月 28, 2016 11:05 am

所以我們講說:「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。」比如說,大家同學都成佛了,但是今天只有一個人能夠作佛而已,那他作佛的時候,其他的人就扮演他的弟子;其他的人,你扮演舍利弗尊者、他扮演目揵連尊者,來護持這尊佛陀宣揚教法。因為都沒有阿羅漢,大家都是佛,那佛法沒辦法弘傳;沒有人示現犯戒、沒有人來請教佛法,佛陀也不能唱獨角戲。所以從這段經文,你可以看得出來,說阿羅漢怎麼能夠「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」呢?怎麼能夠「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」呢?阿羅漢從教理上的學習,他死了以後是入涅盤的,怎麼就沒有入涅盤呢?就可以看得出來,這些阿羅漢是「外現聲聞相,內秘菩薩行。」這些都是法身菩薩示現,否則他們不可能能夠「應身無量」、能夠「拔濟未來」,不可能。所以我們從這段經文,就可以讀出它的消息,就是說這些阿羅漢的本地風光都是法身菩薩。這一段是讚歎這些千二百五十阿羅漢的功德。

好,我們看下一段:戊三、列上首名在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當中,本經列出長老首座的名稱,有六個名稱,看經文:其名曰:大智舍利弗、摩訶目揵連、摩訶拘絺羅、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、須菩提、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。這個地方提出六個阿羅漢為代表。「阿羅漢」簡單的講是無生,也就是說身為一個阿羅漢,他的一個共同點就是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不受後有。」無生的意思是說:這一期生命,是他在三界當中最後的一次受生,今生結束以後就不再來了,這是他的一個共同點。但是這些阿羅漢本身也有各別相的差別相,我們解釋一下。比如說「大智舍利弗」,這「舍利弗」尊者的特色是智慧第一,你看《阿含經》上說:「我佛法中,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,舍利弗最為第一。」(T2,557b)他能夠決斷種種的疑惑。在經典上說:舍利弗尊者曾經有一段事情叫做「寄辯於母口」。這「寄辯母口」是什麼意思呢?是說舍利弗尊者的母親經常跟她弟弟辯論,她弟弟的智慧很高,每次辯論都輸給她弟弟。

後來舍利弗尊者的母親懷了舍利弗以後,再跟她弟弟辯論,她弟弟就辯不過她了,因為他的母親得到舍利弗內心智慧的加持。也就是說,舍利弗尊者還沒有出世之前,他那個智慧的力量就表現出來了,叫「寄辯於母口」。所以她弟弟非常害怕,他說:我這個外甥還沒有出生,智慧就這麼高了,那出生還得了!就趕快離開家到南印度去修四吠陀。這個是講到舍利弗的一個特色。

「摩訶目揵連」,目揵連尊者是神通第一,在《阿含經》上說:「我佛法中,神通輕舉,飛到十方者,目揵連最為第一。」目揵連尊者的神通,他的特色就是他顯神通的時候,他那個變化特別的精妙,他那個小中變大、大中變小、一為無量、無量為一,他變化的時候特別的精巧,這個是一般阿羅漢做不到的。舍利弗尊者跟目揵連尊者在佛陀的僧團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基本上除了佛陀是領導的地位以外,舍利弗尊者跟目揵連尊者可以說是二個當家師。一般來說只要是外道希望是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的,佛陀就派舍利弗尊者去;有些外道是喜歡感應神通的,佛陀就派目揵連尊者來處理這些問題。所以僧團的事務,一般外道來問難,大概都是目揵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來處理,或者用智慧、或者用神通來破除障礙。


「摩訶拘絺羅」,摩訶拘絺羅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,就是跟他媽媽辯論的那個弟弟。他到南印度去學「四吠陀」以後,後來也跟佛陀出家了,在整個佛弟子當中,他是「成就辯才,善能問答。」你要是有什麼問題問他,他可以用十個答案來回答你,用不同的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,他回答問題特別的巧妙。當然這是廣學多聞才有辦法做得到。這些大阿羅漢也是有各式各樣的特色。「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」,這個「富樓那」是他父親的姓,父親叫做富樓那,翻成中文叫滿願(滿足的滿、願望的願);「彌多羅」就是他母親的姓,叫做慈女,慈悲之女。所以他等於是繼承了他父親跟母親的姓,就是滿慈子,滿慈之子。他在佛弟子當中是說法第一,他能夠善巧說法,而分別種種的義理。

「須菩提」,須菩提是解空第一。這個須菩提的空觀,我們從《金剛經》來看,他基本上,當然阿羅漢是修我空觀,但是須菩提的我空當中,他有這種法空的智慧。怎麼知道呢?在《金剛經》當中講到須菩提的空觀有一個特色,叫做無諍三昧,這個三昧非常重要,他能夠無諍,無諍的意思簡單的講就是他沒有一種對立的思考,我相、人相這種對立他沒有。一般的阿羅漢他那個法執很重,他沒有「我」,但是「法」很重。所以你要是在雜染的環境,阿羅漢不是很喜歡,因為他跟雜染的環境、阿羅漢沒有辦法跟雜染法共存,他的個體生命在整體生命的運轉當中既然產生了對立,他就產生排斥。但是須菩提能夠做到無諍三昧,他沒有對立。

我過去曾經在一個北部的道場講課,有個外道穿著一貫道的黃色衣服跑進來,就在前面那個地方比手劃腳(哈──),差不多有十五分鐘之久,不曉得嘴巴念什麼咒,就在我前面站在那個地方比手劃腳。我完全不管他,我講我的課。也就是說一個菩薩,你一定要怎麼樣呢?「無諍三昧」!就是說,我們改變不了外面的環境,講實在話,你改變不了的,你一定要跟他和平共處,他弄他的、你講你的,二個互不障礙。這就是你內心當中要有法空智,觀察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,在如夢如幻當中,一個菩薩怎麼辦呢?「雲何應住、雲何降伏其心」呢?其實我們的生命,從法空的觀念來看,生命不是追求圓滿。

有很多人追求圓滿的生命,那你一輩子活得很痛苦,因為你根本找不到圓滿的生命,只要從空性出來,你得要面對人事,人事就是一種差別。生命不是追求圓滿的,是追求它的平衡點,找到你的定位,做你該做的事;試著跟外在的人事和平共處,因為你改變不了別人。所以古人常說「山不轉水轉」,山一定不會轉的,水轉。所以這個無諍三昧是很重要的,一個菩薩你要行菩薩道,基本上的第一個條件:「化解對立,安住無諍三昧。」一定要讓不同的人事和平共處,否則不可能成就一個「大」字、廣大,做不了。《金剛經》當中講到無諍三昧很多,它主要就是破除我相、人相的對立,讓菩薩的功德更加的圓滿。那這就是須菩提的一個特色。

1.從教理上的學習,阿羅漢他死了以後是入涅盤的,阿羅漢怎麼能夠「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」呢?
2.舍利弗,目揵連,拘絺羅,須菩提 這些尊者的特色是什麼?
3.什麼是無諍三昧,面對人生我們應該追求什麼,不追求什麼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