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3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3-2
第二個就是他本身也有妄想,但是他把佛陀的戒定慧經常的攝持在心中,所以當他接受刺激產生感受妄想的時候,他那個戒定慧現前,開始觀察這個妄想是緣生緣滅的、是畢竟空的,這個時候他就能夠不隨妄轉,這個時候他就慢慢的趨向還滅門,這個人的生死業力慢慢的淡薄、慢慢的淡薄。所以我們一個人,你要是覺得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外境會給你很多很多的感覺,而你對這個感覺慢慢慢慢的你不再理它的時候,就表示你的生死業力慢慢慢慢的的輕薄,系縛你的那個十二因緣的力量,已經沒辦法把你帶動起來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心念、從你起心動念的狀態,就可以判定你這個人的生命未來是往哪裡走,大概就會知道了。所以這一段後面佛陀會說「怎麼樣從你的念頭來判斷你的來生」,當然這個地方是一個大判,就是看:你是心隨妄轉,你就是隨順於流轉門;你能夠不隨妄轉,你就隨順於還滅門。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判定方法。這些阿羅漢的特色就是他能夠「住持」戒定慧,所以能夠「善超諸有」,這是讚歎他自利的功德。
以下我們解釋「利他」功德,利他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先講他今生的功德,第二段講他來生的功德。先看今生的功德:「能於國土,成就威儀;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;嚴淨毗尼,弘範三界」,有三小段。他能夠在自己本住的「國土」當中,顯現這種美好身口二業的「威儀」,這一段是讚歎他一種持戒的功德。這個「威儀」就是有威可畏、有儀可表,他的內心有威嚴,表現出一種美好的表率,叫「內威外儀」,讓人家產生恭敬仰慕之心。這個是指他一種持戒的觀心,產生一種美好的身口二業。第二段「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」,這個是讚歎他定慧的功德。這些阿羅漢能夠隨「從佛」陀來「轉」四諦法「輪」,開顯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能夠善巧的遵從佛陀的「遺」命,來繼承佛陀的家業。也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,不是佛陀一個人說法,這些千二百五十人大眾,都幫助佛陀來告訴這些顛倒眾生,告訴他們生命是無常、無我的,依這樣的觀照來消滅自己的攀緣心。
這個都是阿羅漢定慧的功德。第三段「嚴淨毗尼,弘範三界」,這一段是把前面持戒跟定慧的功德作一個總結,當然他能夠「嚴」守清「淨」的戒定慧,所以他能夠做整個「三界」的模「範」、三界的表率。不但是人間,包括天人看到阿羅漢,都生起恭敬景仰之心,因為他們能夠宣揚佛法的真理,讓眾生能夠覺悟,所以天人也非常的讚歎。那這個地方是講阿羅漢他今生當中表現出的這種身口意的功德。第二段講到阿羅漢未來有什麼功德,「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;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」。這些阿羅漢基本上不是在今生才有這種功德,未來生,在空間上能夠應無量之身,而說無量之法,來「度脫眾生」。這地方「應身」指的是他的神通,他能夠「應以何身得度、就現何身」,當然現身的目的主要是善巧方便的說法,所以「應無量」之「身」而說無量之法,使令眾生善根成熟,而能夠解脫生死,這是講到空間的無障礙。
第二段講到他時間的無障礙,「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」,他不但是佛在世的時候能夠度化眾生,在未來世當中他們都能夠生生世世的、不斷的來幫助「未來」的眾生,這是他內心當中本來的功德,我們講他的「本地風光」。所以我們看一個菩薩,要看他的跡門跟本門,比如說觀世音菩薩,我們從他顯現的事蹟:哦,他是尋聲救苦的一個菩薩。但事實上他的本門呢?他早就成佛了,早就是佛陀了。所以你說他到底是一個菩薩、還是一個佛陀?那你得看從什麼角度來看。從他今生的示現,他是扮演菩薩的角色,世間上不能有二尊佛出現,不可以!誰扮演佛陀,其他的只能夠當助伴,不能同時有二尊佛出來;從他的本地風光早就是佛陀了。
1.怎樣判斷一個人的生死業力慢慢的輕薄?
以下我們解釋「利他」功德,利他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先講他今生的功德,第二段講他來生的功德。先看今生的功德:「能於國土,成就威儀;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;嚴淨毗尼,弘範三界」,有三小段。他能夠在自己本住的「國土」當中,顯現這種美好身口二業的「威儀」,這一段是讚歎他一種持戒的功德。這個「威儀」就是有威可畏、有儀可表,他的內心有威嚴,表現出一種美好的表率,叫「內威外儀」,讓人家產生恭敬仰慕之心。這個是指他一種持戒的觀心,產生一種美好的身口二業。第二段「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」,這個是讚歎他定慧的功德。這些阿羅漢能夠隨「從佛」陀來「轉」四諦法「輪」,開顯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能夠善巧的遵從佛陀的「遺」命,來繼承佛陀的家業。也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,不是佛陀一個人說法,這些千二百五十人大眾,都幫助佛陀來告訴這些顛倒眾生,告訴他們生命是無常、無我的,依這樣的觀照來消滅自己的攀緣心。
這個都是阿羅漢定慧的功德。第三段「嚴淨毗尼,弘範三界」,這一段是把前面持戒跟定慧的功德作一個總結,當然他能夠「嚴」守清「淨」的戒定慧,所以他能夠做整個「三界」的模「範」、三界的表率。不但是人間,包括天人看到阿羅漢,都生起恭敬景仰之心,因為他們能夠宣揚佛法的真理,讓眾生能夠覺悟,所以天人也非常的讚歎。那這個地方是講阿羅漢他今生當中表現出的這種身口意的功德。第二段講到阿羅漢未來有什麼功德,「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;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」。這些阿羅漢基本上不是在今生才有這種功德,未來生,在空間上能夠應無量之身,而說無量之法,來「度脫眾生」。這地方「應身」指的是他的神通,他能夠「應以何身得度、就現何身」,當然現身的目的主要是善巧方便的說法,所以「應無量」之「身」而說無量之法,使令眾生善根成熟,而能夠解脫生死,這是講到空間的無障礙。
第二段講到他時間的無障礙,「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」,他不但是佛在世的時候能夠度化眾生,在未來世當中他們都能夠生生世世的、不斷的來幫助「未來」的眾生,這是他內心當中本來的功德,我們講他的「本地風光」。所以我們看一個菩薩,要看他的跡門跟本門,比如說觀世音菩薩,我們從他顯現的事蹟:哦,他是尋聲救苦的一個菩薩。但事實上他的本門呢?他早就成佛了,早就是佛陀了。所以你說他到底是一個菩薩、還是一個佛陀?那你得看從什麼角度來看。從他今生的示現,他是扮演菩薩的角色,世間上不能有二尊佛出現,不可以!誰扮演佛陀,其他的只能夠當助伴,不能同時有二尊佛出來;從他的本地風光早就是佛陀了。
1.怎樣判斷一個人的生死業力慢慢的輕薄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