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3-1
《楞嚴經》講記 3-1
第三堂課
監院法師慈悲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請打開《講義》第五頁。戊二、顯位歎德」。蕅益大師把念佛法門由淺入深分成了二個次第:第一個叫做事持,事持就是一種事相上的修學,說剛開始念佛的時候,我們這一念明瞭的心,去接觸佛號的時候,我們是把重點放在佛號上面,我們思惟「阿彌陀佛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」,這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來憶念佛陀的聖號;這地方念久了以後,就產生障礙,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妄想,妄想的活動就障礙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,就是我們的心跟佛號之間,產生了妄想障,這個妄想障使令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功德很難圓滿,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很難完全感應道交。第二個、我們覺得在念佛的時候很難相續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人,基本上都會遇到二個問題:就是「佛號很難念好;第二個、佛號很難念得很久。」
這時候怎麼辦呢?祖師的大智慧就開示,提醒我們說:念佛是誰?我們開始念佛的時候,把注意力放在佛號,這時候開始迴光返照「念佛是誰?」原來不是我們的嘴巴念佛,是那個明瞭的心在念佛。那我們的明瞭心有了障礙,就使令所有的功德產生了障礙,所以蕅益大師這時候告訴我們「提起內心的觀照」,就是從事持、而入理持,我們開始用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來觀照這個妄想。觀照妄想是什麼呢?是緣起性空的,它是假借因緣而生,所以它的本性是自性空寂的。這個時候就慢慢的把妄想的勢力給息滅了,這時候我們的心跟佛號,就能夠感覺到念得更加的緊密、更加的持久,這是古德所說的「禪淨雙修」。以禪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、以念佛法門來創造功德莊嚴。那我們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道理亦複如是,其實我們就是用首楞嚴王三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。
我們可以這樣子講,整部《楞嚴經》從頭到尾,就是要你修首楞嚴王三昧,而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破除我們的攀緣心,一言以蔽之就是破除妄想,讓你在修念佛的時候能夠功德更加的圓滿堅固、讓你在佈施的時候、持戒的時候更加的究竟圓滿。就是我們在修法門之前,先把內心作個調整,先端正其心,就是這個道理。好,我們今天是講到「顯位歎德」,這個地方是講到「通序」,「通序」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是「標聞說時處」,第二個是「引大眾同聞」。「引大眾同聞」當中有三小科,那我們看第一科的「聲聞眾」,「聲聞眾」當中的第二科是「顯位元歎德」,顯示出這些聲聞眾的階位跟讚歎他的功德。「顯位元元」這部分,「皆是無漏大阿羅漢」我們說過了,看「歎德」:看它的經文,請合掌:
佛子住持,善超諸有;能於國土,成就威儀;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;嚴淨毗尼,弘範三界;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;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。這一段經文,古德是分成二段來說明:第一段是讚歎這些阿羅漢自利的功德,第二段是讚歎利他的功德。從「佛子住持,善超諸有」,這是第一段;從「能於國土,成就威儀」以下是第二段。我們先看第一段讚歎自利的功德。這個「佛子」是指他的功德是怎麼產生的,這個「佛子」簡單的講就是佛法之子,他的功德是從佛跟法引生出來的。比如《法華經》上說:什麼是佛子呢?「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」說什麼是「佛子」?就是說這個人他本身是沒有功德的,但是他聽聞佛陀的說法,把這個法加以如理思惟消化以後,就產生內心一種戒定慧的功德。這個功德是怎麼來的呢?是從佛跟法的熏習而產生的,等於是「從佛法所生之子」,叫「佛子」。這一段是說明這個功德的由來,第二段是說明他功德的相貌。那他的功德是什麼相貌呢?就是「住持」這二個字,這個「住持」就是攝受的意思,他這一念心能夠把心中這個清淨的戒定慧攝持不失。因為攝持戒定慧的關係,就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?就能夠「善」巧的「超」越三界二十五「有」的果報。
這一段蕅益大師的注解,把「住持」這二個字,作了很詳細的發揮,我們簡單的加以說明。基本上我們這一念心、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二種情況,對我們生命產生二種的效果:第一個、我們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外境會給我們一種感受,可能是快樂的感受、也可能是痛苦的感受,那這個感受會刺激我們產生一個想法,這個就是妄想,因為由感受引生的想法就是妄想。當然內心沒有戒定慧,我們就心隨妄轉,就跟隨妄想去做了──我要去做什麼、我要去做什麼。一般人經常是跟著感覺、跟著妄想而走,他的內心當中那個生死的業力就很強大。所以你怎麼知道這個人生死的業力很強?這個人經常跟著感覺走。這個人來生要了生死很困難、要往生極樂世界也非常困難,因為他內心當中那個「無明緣行」、那個「生老病死」那個十二因緣的力量太強了,他沒有辦法突破的。
1.對於念佛,什麼是事持,理持,禪淨雙修?
2.我們念佛時基本上都會遇到二個問題,是什麼? 怎樣對治?
3.一言以蔽之,首楞嚴王三昧是什麼?對念佛修行有什麼好處?
4.什麼是佛子?
5.什麼是住持?
監院法師慈悲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請打開《講義》第五頁。戊二、顯位歎德」。蕅益大師把念佛法門由淺入深分成了二個次第:第一個叫做事持,事持就是一種事相上的修學,說剛開始念佛的時候,我們這一念明瞭的心,去接觸佛號的時候,我們是把重點放在佛號上面,我們思惟「阿彌陀佛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」,這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來憶念佛陀的聖號;這地方念久了以後,就產生障礙,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妄想,妄想的活動就障礙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,就是我們的心跟佛號之間,產生了妄想障,這個妄想障使令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功德很難圓滿,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很難完全感應道交。第二個、我們覺得在念佛的時候很難相續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人,基本上都會遇到二個問題:就是「佛號很難念好;第二個、佛號很難念得很久。」
這時候怎麼辦呢?祖師的大智慧就開示,提醒我們說:念佛是誰?我們開始念佛的時候,把注意力放在佛號,這時候開始迴光返照「念佛是誰?」原來不是我們的嘴巴念佛,是那個明瞭的心在念佛。那我們的明瞭心有了障礙,就使令所有的功德產生了障礙,所以蕅益大師這時候告訴我們「提起內心的觀照」,就是從事持、而入理持,我們開始用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來觀照這個妄想。觀照妄想是什麼呢?是緣起性空的,它是假借因緣而生,所以它的本性是自性空寂的。這個時候就慢慢的把妄想的勢力給息滅了,這時候我們的心跟佛號,就能夠感覺到念得更加的緊密、更加的持久,這是古德所說的「禪淨雙修」。以禪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、以念佛法門來創造功德莊嚴。那我們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道理亦複如是,其實我們就是用首楞嚴王三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。
我們可以這樣子講,整部《楞嚴經》從頭到尾,就是要你修首楞嚴王三昧,而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破除我們的攀緣心,一言以蔽之就是破除妄想,讓你在修念佛的時候能夠功德更加的圓滿堅固、讓你在佈施的時候、持戒的時候更加的究竟圓滿。就是我們在修法門之前,先把內心作個調整,先端正其心,就是這個道理。好,我們今天是講到「顯位歎德」,這個地方是講到「通序」,「通序」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是「標聞說時處」,第二個是「引大眾同聞」。「引大眾同聞」當中有三小科,那我們看第一科的「聲聞眾」,「聲聞眾」當中的第二科是「顯位元歎德」,顯示出這些聲聞眾的階位跟讚歎他的功德。「顯位元元」這部分,「皆是無漏大阿羅漢」我們說過了,看「歎德」:看它的經文,請合掌:
佛子住持,善超諸有;能於國土,成就威儀;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;嚴淨毗尼,弘範三界;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;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。這一段經文,古德是分成二段來說明:第一段是讚歎這些阿羅漢自利的功德,第二段是讚歎利他的功德。從「佛子住持,善超諸有」,這是第一段;從「能於國土,成就威儀」以下是第二段。我們先看第一段讚歎自利的功德。這個「佛子」是指他的功德是怎麼產生的,這個「佛子」簡單的講就是佛法之子,他的功德是從佛跟法引生出來的。比如《法華經》上說:什麼是佛子呢?「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」說什麼是「佛子」?就是說這個人他本身是沒有功德的,但是他聽聞佛陀的說法,把這個法加以如理思惟消化以後,就產生內心一種戒定慧的功德。這個功德是怎麼來的呢?是從佛跟法的熏習而產生的,等於是「從佛法所生之子」,叫「佛子」。這一段是說明這個功德的由來,第二段是說明他功德的相貌。那他的功德是什麼相貌呢?就是「住持」這二個字,這個「住持」就是攝受的意思,他這一念心能夠把心中這個清淨的戒定慧攝持不失。因為攝持戒定慧的關係,就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?就能夠「善」巧的「超」越三界二十五「有」的果報。
這一段蕅益大師的注解,把「住持」這二個字,作了很詳細的發揮,我們簡單的加以說明。基本上我們這一念心、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二種情況,對我們生命產生二種的效果:第一個、我們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外境會給我們一種感受,可能是快樂的感受、也可能是痛苦的感受,那這個感受會刺激我們產生一個想法,這個就是妄想,因為由感受引生的想法就是妄想。當然內心沒有戒定慧,我們就心隨妄轉,就跟隨妄想去做了──我要去做什麼、我要去做什麼。一般人經常是跟著感覺、跟著妄想而走,他的內心當中那個生死的業力就很強大。所以你怎麼知道這個人生死的業力很強?這個人經常跟著感覺走。這個人來生要了生死很困難、要往生極樂世界也非常困難,因為他內心當中那個「無明緣行」、那個「生老病死」那個十二因緣的力量太強了,他沒有辦法突破的。
1.對於念佛,什麼是事持,理持,禪淨雙修?
2.我們念佛時基本上都會遇到二個問題,是什麼? 怎樣對治?
3.一言以蔽之,首楞嚴王三昧是什麼?對念佛修行有什麼好處?
4.什麼是佛子?
5.什麼是住持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