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2 习题答案
第1页/共1页
《楞嚴經》講記 2 习题答案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1
1.《楞嚴經》的修學就是在返妄歸真,在整個返妄歸真當中有三個主題,是什麼?
第一個「破除虛妄」。在《楞嚴經》的觀念,所有的修學要透過你內心智慧的觀察、要由內而外的,修行是從你內心發動的,不能從外境而來的,由外面而來的,到最後很容易被外面所破壞。就像阿難尊者一樣,他剛開始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,結果他還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破壞,因為他沒有找到他的本性。
第二個「開顯真實」,阿難尊者被破到最後,他自己說「那我的心在哪裡呢?是不是已經沒有了?」,佛陀說「還有」,佛陀先破、然後再立,說「你的心在哪裡、在哪裡,在眼睛叫做見性、在耳朵叫聞性」,佛陀用十個地方來開顯我們的真心是隨時存在的,十番顯見,只是我們沒有去認識它而已。
第三個講「真妄不二」,佛陀剛開始把真跟妄講得很清楚,什麼是妄、什麼是真,最後告訴你「其實妄的本質就是真,只是迷跟悟,當你迷惑的時候『全真成妄』、當你悟的時候『全妄是真』」,所以你今天要回家,你不是把妄想捨棄掉,你只要不隨妄轉,妄想就會轉變,即妄顯真、就路還家。換句話說,整個三卷半的思想,蕅益大師給它一個總結,就是讓我們瞭解「達妄本空、知真本有」,這句話非常的重要,如果大家要用功,這二句話一定要把它參透,首先你要知道妄想的本性是空的,你面對妄想的時候,你要知道它是緣生緣滅的,它不真實,它不是本來有的,它是後來才有的。
2. 解釋「真妄不二」的道理?
佛陀剛開始把真跟妄講得很清楚,什麼是妄、什麼是真,最後告訴你「其實妄的本質就是真,只是迷跟悟,當你迷惑的時候『全真成妄』、當你悟的時候『全妄是真』」,所以你今天要回家,你不是把妄想捨棄掉,你只要不隨妄轉,妄想就會轉變,即妄顯真、就路還家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2
3.佛陀講二十五圓通之前,先講到修學有三種基礎,是什麼?
第一個「嚴持淨戒」,當然這地方佛陀講的戒沒有那麼廣,他主要是提出四根本戒:殺盜婬妄,這四根本戒是三世諸佛出世的一個根本,佛陀說:不管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這四條戒是一定會制的,其他的戒就不一定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是修道的根本,根本破壞了,你三昧也消失掉了。第二個「誦持神咒」,這地方是在對治鬼神障。佛陀說:在末法時代所謂的魔強法弱,鬼神特別多,所以要「誦持」楞嚴「神咒」,來保護修行者,免離鬼神的障礙。第三個「安立道場」,就是說修學,你依止的處所還很重要,你要有一個清淨的處所、還要結界、還要供養佛像、要有種種香花、燈燭的供養,這個地方講到依眾靠眾,依止道場的重要性。這三個都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礎,缺乏其中一個,你這個三昧就修不成。這個是修「道前」的「基礎」。
4.「正修止觀」的修學有二個重點是什麼?
第一個「發菩薩願」,《楞嚴經》在修學之前要先發願,就是你找到本心以後、開始修行之前要「發菩薩願」;你為什麼而修習,用這個願來引導你的修學。當然願是從內心發起來的,我們思惟道理、瞭解本性以後,再發動出來的。第二個「正念真如」;這個「正念真如」是正修,這個「正念真如」在本經當中它是先觀察內心的真如,然後再觀察外境的真如。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有不變的體性,從你的心中找到有不變的體性;然後再從外境: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整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找到外境的不變。
5.「真如」的二個功能是什麼?在修學上二者的先後次序是什麼?
「真如」是包括「不變」跟「隨緣」二個功能。《楞嚴經》是先找到「不變」,然後再去求「隨緣」,以不變應萬變,先求「不變」再求「隨緣」。它的觀念就是以不變應萬變。《楞嚴經》的觀念,當你沒有找到「不變」的體性,你沒有資格談「隨緣」,你連「不變」都沒有找到,你怎麼「隨緣」呢?你隨緣的時候、就跟妄想走了,你沒有辦法隨緣。你要先找到「不變」以後,然後安住在「不變」,然後才能夠隨順因緣積功累德,這個時候你再「隨緣」的時候,不隨妄轉,而你能夠轉它,不是它轉你、是你轉它,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用你的心來轉外境,而不是外境來轉你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找了「不變」的理體,這非常重要,先找到「不變」的理體。整個《楞嚴經》的關鍵,我們在扭轉我們的命運、在返妄歸真,要讓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,你要先找到那個「不變」的東西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3
6.「正念真如」就是不斷的去思惟觀察什麼?
就是不斷的去思惟觀察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;然後慢慢觀察久了,你的時間慢慢的加長,你「不變」的力量愈大,你產生扭轉生命的力量愈大。《楞嚴經》它不對治毛病的,它認為你身體健康了,你毛病自然消除,妄想根本不是你的對手。說你為什麼會有黑暗?因為你沒有光明嘛。你找到那個不變的清淨本體,妄想自然消失掉、自然消失掉,你都不要去對治妄想。
7.《楞嚴經》主要是在破除障礙「破除三障」,是什麼?
「妄想障」「罪業障」跟「鬼神障」。第一個「妄想障」,這是「根本」。《楞嚴經》的觀念是說「所有的痛苦都是妄想生起的」。我們為什麼流轉三界?說「誒,因為我們造了生死的業力」,但是你怎麼會造業力呢?那是妄想引導的,所以罪的根源是妄想,你的身體是不會造業的。所以首楞嚴王三昧它正念真如就是在對治妄想。其次它兼帶對治「罪業障」跟「鬼神障」。比如說它強調持戒、持四種重戒,就是對治罪業,你不能造重大的罪業,否則會障礙你真如;第二個,你持咒對治鬼神障。這是一個兼帶的「枝末」,主要是對治妄想。
8.《楞嚴經》的三大宗旨是什麼?
第一個「安住真如」,先找到我們的真如;第二個、開始去憶念真如,以持戒、誦咒、道場做基礎,不斷的憶念真如,讓真如那個不變的力量慢慢的加強加強;最後「破除三」種「障」礙(「妄想障」「罪業障「鬼神障」)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4
9.《楞嚴經》的功德,最殊勝的地方是什麼?
《楞嚴經》的功德,最殊勝的地方是破除你的罪障,可以說你有再大的罪障,修首楞嚴王三昧,滅業障如翻大地,是從根本把罪根拔起來。我不敢保證說你修《楞嚴經》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,「生善」這一部分我不敢講;但是破除罪障、破除妄想,《楞嚴經》是專門的,它專門在破障的,特別是你造了罪業、你要懺悔業障,你在懺悔當中再加上首楞嚴王三昧的這種觀想,那非常有效果。所以它裡面說:即使你曾經破了四重戒、破根本戒,你修《楞嚴經》都可以幫助、都能夠恢復原來的戒體。後面說到犯四波羅夷、八波羅夷、菩薩的十波羅夷,都可以根據本經來滅罪。因為它找到你的本性。
10. 為什麼佛陀要使令每部經典都加「如是」呢?
因為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表示說我們受持經典,之所以能夠產生滅惡生善的功德,是因為我們剛開始產生了信心,由信心而產生精進,由精進產生正念,最後產生智慧。假設我們剛開始是沒有信心的,生起懷疑的心來受持經典,那這些文字跑到我們心中,完全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。所以剛開始在受持經典的時候,加上一個「如是」,就昭告所有的佛弟子:「你要趕快把信心生起來。」就是在受持經典、看到「如是」的時候,使令佛弟子生起恭敬的信心,這以下的經文,才能夠對我們產生無限的效果,所以佛陀的慈悲心,使令阿難尊者在經典之前,加一個「如是」,就是首先建立信心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5
11.「我聞」有二層的意思,是什麼?
「我聞」有二層的意思,第一層意思是說「佛法是有本之學」,不同於外道是「無本」,佛法是重視傳承的。第二層道理,為什麼講「我聞」呢?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,以「聞慧」做根本,我們的智慧大部分是聽聞而來的,靠耳根聽聞而來的,以「聞慧」做根本而產生「思慧」、最後產生「修慧」,所以標出了「我聞」,是這個道理。
12. 為什麼「以法為師」是根本?
佛陀在世的時候、我們是以佛為師,以人做師;那佛陀滅度以後是以法做師。所以你看佛陀滅度以後,弟子們哭得很傷心,佛陀說:你們不要哭,我講一個道理給你們聽聽看。佛陀說:很多病人,這個醫生給大家開藥。那這個醫生在的時候,你要不吃藥,你的病還是不會好;醫生不在、你要願意吃藥,病照樣好。所以你病好不好,跟醫生在不在沒有關係。你要肯吃藥,醫生不在,你照樣好。所以這「以法為師」是根本;說醫生不在,但是我藥都留給你們了,這個藥對治什麼病、這個藥是加強善法、這個藥是滅除罪業,都開得很清楚了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6
13.「大比丘眾」的「大」有二個意思,是什麼?
第一個是廣大的意思,第二個是殊勝的意思。就是這個比丘內心的功德,本質上是殊勝的、在量上是廣大的,質勝、量廣叫做「大」。怎麼說呢?從自利的功德來說,這個比丘不但是具足持戒,他還成就種種的定慧,有禪定跟智慧,所以叫做「大」。第二個、從利他的功德來說,這些比丘能夠「從佛轉輪、廣利人天」,他能夠去轉這個四諦***來利益人天,他有這個利他的功德,所以也叫做「大」。
14.「漏」的意思是什麼?
這個「漏」的意思是說,就像一個器具,它的底部有破洞,我們把水加上去,這個水就不能保持在器具裡,就會漏失出去了。這個意思是說:我們心中有見思煩惱,就會去造業,就使令我們這個生命體流落在三界流轉。
15.「大阿羅漢」翻成中文有三層意思,是什麼?
第一個是應供,第二個是殺賊,第三個是無生。
「應供」:我們講比丘有三層意思,第一個是「乞士」,在因地的時候叫乞士,就是上乞佛法以資慧命,下乞飲食以資色身,所以我們一般的比丘,只能叫做乞士,我們還要向人家來乞討、得到居士的憐憫,才能夠滋養色身。身為阿羅漢有無漏的戒定慧,叫做「應供」,應該得到人天的供養,他是應該得到的;我們得到飲食,其實是不應該得到的,我們是乞討。「殺賊」:殺賊在比丘的因地叫破惡,我們有時候依止佛法來對治煩惱,但是這樣不能講殺賊,因為你沒有把賊殺掉,只能夠叫做對治煩惱;阿羅漢是把整個煩惱賊全部殺死,因為他從根本拔除,所以叫做殺賊。第三個「無生」:在因地上比丘叫做怖魔,就是一個人登壇受比丘戒,白四羯磨已竟的時候,得到了比丘的戒體,鬼神就開始驚怖、開始呼喊說:「世間上又多出一個比丘、又多出修學正法的人,以後他會把法再弘揚下去。」
1.《楞嚴經》的修學就是在返妄歸真,在整個返妄歸真當中有三個主題,是什麼?
第一個「破除虛妄」。在《楞嚴經》的觀念,所有的修學要透過你內心智慧的觀察、要由內而外的,修行是從你內心發動的,不能從外境而來的,由外面而來的,到最後很容易被外面所破壞。就像阿難尊者一樣,他剛開始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,結果他還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破壞,因為他沒有找到他的本性。
第二個「開顯真實」,阿難尊者被破到最後,他自己說「那我的心在哪裡呢?是不是已經沒有了?」,佛陀說「還有」,佛陀先破、然後再立,說「你的心在哪裡、在哪裡,在眼睛叫做見性、在耳朵叫聞性」,佛陀用十個地方來開顯我們的真心是隨時存在的,十番顯見,只是我們沒有去認識它而已。
第三個講「真妄不二」,佛陀剛開始把真跟妄講得很清楚,什麼是妄、什麼是真,最後告訴你「其實妄的本質就是真,只是迷跟悟,當你迷惑的時候『全真成妄』、當你悟的時候『全妄是真』」,所以你今天要回家,你不是把妄想捨棄掉,你只要不隨妄轉,妄想就會轉變,即妄顯真、就路還家。換句話說,整個三卷半的思想,蕅益大師給它一個總結,就是讓我們瞭解「達妄本空、知真本有」,這句話非常的重要,如果大家要用功,這二句話一定要把它參透,首先你要知道妄想的本性是空的,你面對妄想的時候,你要知道它是緣生緣滅的,它不真實,它不是本來有的,它是後來才有的。
2. 解釋「真妄不二」的道理?
佛陀剛開始把真跟妄講得很清楚,什麼是妄、什麼是真,最後告訴你「其實妄的本質就是真,只是迷跟悟,當你迷惑的時候『全真成妄』、當你悟的時候『全妄是真』」,所以你今天要回家,你不是把妄想捨棄掉,你只要不隨妄轉,妄想就會轉變,即妄顯真、就路還家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2
3.佛陀講二十五圓通之前,先講到修學有三種基礎,是什麼?
第一個「嚴持淨戒」,當然這地方佛陀講的戒沒有那麼廣,他主要是提出四根本戒:殺盜婬妄,這四根本戒是三世諸佛出世的一個根本,佛陀說:不管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這四條戒是一定會制的,其他的戒就不一定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是修道的根本,根本破壞了,你三昧也消失掉了。第二個「誦持神咒」,這地方是在對治鬼神障。佛陀說:在末法時代所謂的魔強法弱,鬼神特別多,所以要「誦持」楞嚴「神咒」,來保護修行者,免離鬼神的障礙。第三個「安立道場」,就是說修學,你依止的處所還很重要,你要有一個清淨的處所、還要結界、還要供養佛像、要有種種香花、燈燭的供養,這個地方講到依眾靠眾,依止道場的重要性。這三個都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礎,缺乏其中一個,你這個三昧就修不成。這個是修「道前」的「基礎」。
4.「正修止觀」的修學有二個重點是什麼?
第一個「發菩薩願」,《楞嚴經》在修學之前要先發願,就是你找到本心以後、開始修行之前要「發菩薩願」;你為什麼而修習,用這個願來引導你的修學。當然願是從內心發起來的,我們思惟道理、瞭解本性以後,再發動出來的。第二個「正念真如」;這個「正念真如」是正修,這個「正念真如」在本經當中它是先觀察內心的真如,然後再觀察外境的真如。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有不變的體性,從你的心中找到有不變的體性;然後再從外境: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整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找到外境的不變。
5.「真如」的二個功能是什麼?在修學上二者的先後次序是什麼?
「真如」是包括「不變」跟「隨緣」二個功能。《楞嚴經》是先找到「不變」,然後再去求「隨緣」,以不變應萬變,先求「不變」再求「隨緣」。它的觀念就是以不變應萬變。《楞嚴經》的觀念,當你沒有找到「不變」的體性,你沒有資格談「隨緣」,你連「不變」都沒有找到,你怎麼「隨緣」呢?你隨緣的時候、就跟妄想走了,你沒有辦法隨緣。你要先找到「不變」以後,然後安住在「不變」,然後才能夠隨順因緣積功累德,這個時候你再「隨緣」的時候,不隨妄轉,而你能夠轉它,不是它轉你、是你轉它,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用你的心來轉外境,而不是外境來轉你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找了「不變」的理體,這非常重要,先找到「不變」的理體。整個《楞嚴經》的關鍵,我們在扭轉我們的命運、在返妄歸真,要讓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,你要先找到那個「不變」的東西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3
6.「正念真如」就是不斷的去思惟觀察什麼?
就是不斷的去思惟觀察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;然後慢慢觀察久了,你的時間慢慢的加長,你「不變」的力量愈大,你產生扭轉生命的力量愈大。《楞嚴經》它不對治毛病的,它認為你身體健康了,你毛病自然消除,妄想根本不是你的對手。說你為什麼會有黑暗?因為你沒有光明嘛。你找到那個不變的清淨本體,妄想自然消失掉、自然消失掉,你都不要去對治妄想。
7.《楞嚴經》主要是在破除障礙「破除三障」,是什麼?
「妄想障」「罪業障」跟「鬼神障」。第一個「妄想障」,這是「根本」。《楞嚴經》的觀念是說「所有的痛苦都是妄想生起的」。我們為什麼流轉三界?說「誒,因為我們造了生死的業力」,但是你怎麼會造業力呢?那是妄想引導的,所以罪的根源是妄想,你的身體是不會造業的。所以首楞嚴王三昧它正念真如就是在對治妄想。其次它兼帶對治「罪業障」跟「鬼神障」。比如說它強調持戒、持四種重戒,就是對治罪業,你不能造重大的罪業,否則會障礙你真如;第二個,你持咒對治鬼神障。這是一個兼帶的「枝末」,主要是對治妄想。
8.《楞嚴經》的三大宗旨是什麼?
第一個「安住真如」,先找到我們的真如;第二個、開始去憶念真如,以持戒、誦咒、道場做基礎,不斷的憶念真如,讓真如那個不變的力量慢慢的加強加強;最後「破除三」種「障」礙(「妄想障」「罪業障「鬼神障」)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4
9.《楞嚴經》的功德,最殊勝的地方是什麼?
《楞嚴經》的功德,最殊勝的地方是破除你的罪障,可以說你有再大的罪障,修首楞嚴王三昧,滅業障如翻大地,是從根本把罪根拔起來。我不敢保證說你修《楞嚴經》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,「生善」這一部分我不敢講;但是破除罪障、破除妄想,《楞嚴經》是專門的,它專門在破障的,特別是你造了罪業、你要懺悔業障,你在懺悔當中再加上首楞嚴王三昧的這種觀想,那非常有效果。所以它裡面說:即使你曾經破了四重戒、破根本戒,你修《楞嚴經》都可以幫助、都能夠恢復原來的戒體。後面說到犯四波羅夷、八波羅夷、菩薩的十波羅夷,都可以根據本經來滅罪。因為它找到你的本性。
10. 為什麼佛陀要使令每部經典都加「如是」呢?
因為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表示說我們受持經典,之所以能夠產生滅惡生善的功德,是因為我們剛開始產生了信心,由信心而產生精進,由精進產生正念,最後產生智慧。假設我們剛開始是沒有信心的,生起懷疑的心來受持經典,那這些文字跑到我們心中,完全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。所以剛開始在受持經典的時候,加上一個「如是」,就昭告所有的佛弟子:「你要趕快把信心生起來。」就是在受持經典、看到「如是」的時候,使令佛弟子生起恭敬的信心,這以下的經文,才能夠對我們產生無限的效果,所以佛陀的慈悲心,使令阿難尊者在經典之前,加一個「如是」,就是首先建立信心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5
11.「我聞」有二層的意思,是什麼?
「我聞」有二層的意思,第一層意思是說「佛法是有本之學」,不同於外道是「無本」,佛法是重視傳承的。第二層道理,為什麼講「我聞」呢?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,以「聞慧」做根本,我們的智慧大部分是聽聞而來的,靠耳根聽聞而來的,以「聞慧」做根本而產生「思慧」、最後產生「修慧」,所以標出了「我聞」,是這個道理。
12. 為什麼「以法為師」是根本?
佛陀在世的時候、我們是以佛為師,以人做師;那佛陀滅度以後是以法做師。所以你看佛陀滅度以後,弟子們哭得很傷心,佛陀說:你們不要哭,我講一個道理給你們聽聽看。佛陀說:很多病人,這個醫生給大家開藥。那這個醫生在的時候,你要不吃藥,你的病還是不會好;醫生不在、你要願意吃藥,病照樣好。所以你病好不好,跟醫生在不在沒有關係。你要肯吃藥,醫生不在,你照樣好。所以這「以法為師」是根本;說醫生不在,但是我藥都留給你們了,這個藥對治什麼病、這個藥是加強善法、這個藥是滅除罪業,都開得很清楚了。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6
13.「大比丘眾」的「大」有二個意思,是什麼?
第一個是廣大的意思,第二個是殊勝的意思。就是這個比丘內心的功德,本質上是殊勝的、在量上是廣大的,質勝、量廣叫做「大」。怎麼說呢?從自利的功德來說,這個比丘不但是具足持戒,他還成就種種的定慧,有禪定跟智慧,所以叫做「大」。第二個、從利他的功德來說,這些比丘能夠「從佛轉輪、廣利人天」,他能夠去轉這個四諦***來利益人天,他有這個利他的功德,所以也叫做「大」。
14.「漏」的意思是什麼?
這個「漏」的意思是說,就像一個器具,它的底部有破洞,我們把水加上去,這個水就不能保持在器具裡,就會漏失出去了。這個意思是說:我們心中有見思煩惱,就會去造業,就使令我們這個生命體流落在三界流轉。
15.「大阿羅漢」翻成中文有三層意思,是什麼?
第一個是應供,第二個是殺賊,第三個是無生。
「應供」:我們講比丘有三層意思,第一個是「乞士」,在因地的時候叫乞士,就是上乞佛法以資慧命,下乞飲食以資色身,所以我們一般的比丘,只能叫做乞士,我們還要向人家來乞討、得到居士的憐憫,才能夠滋養色身。身為阿羅漢有無漏的戒定慧,叫做「應供」,應該得到人天的供養,他是應該得到的;我們得到飲食,其實是不應該得到的,我們是乞討。「殺賊」:殺賊在比丘的因地叫破惡,我們有時候依止佛法來對治煩惱,但是這樣不能講殺賊,因為你沒有把賊殺掉,只能夠叫做對治煩惱;阿羅漢是把整個煩惱賊全部殺死,因為他從根本拔除,所以叫做殺賊。第三個「無生」:在因地上比丘叫做怖魔,就是一個人登壇受比丘戒,白四羯磨已竟的時候,得到了比丘的戒體,鬼神就開始驚怖、開始呼喊說:「世間上又多出一個比丘、又多出修學正法的人,以後他會把法再弘揚下去。」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