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严经》要义講記 2 习题答案
第1页/共1页
《楞严经》要义講記 2 习题答案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1
1. 如何成就自行與化他的功德?
一個修行者我們這個明瞭的心,當我們順從這個道理去思惟、順從道理去修行的時候,可以「成」就一個「自行」的功德,就是「如來密因修證了義」,我們前面說的「銷我億劫顛倒想,不曆僧祇獲法身」,來破除我們不必要的妄想。第二個、我們順著道理去思惟,能夠成就「化他」的功德,能夠「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」,強化我們的菩薩願望,使令我們的願望不退轉
2.解釋修德與性德的關係。
「因果妙修」是講修德,是由性德而起;但是這個性德,也沒有離開修德,所以講「化他力用,甯隔體宗」。總而言之,我們講依止性德而生起修德,而這個修德還能夠開顯性德,說是「稱性起修、全修在性」。
3.《楞嚴經》三分之二的經文主要開顯什麼?
《楞嚴經》的經文,差不多花三分之二以上的經文在成就這個「不變」,發明「隨緣」的部分少,它很強調自利的功德、很強調自利的功德。
4.《楞嚴經》闡述的兩種根本是什麼?
佛陀花了三卷半來「分別」什麼是「真」心、什麼是「妄」心,佛陀對煩惱剛開始都沒有加以說明,他只告訴你:反正你所有的煩惱,都有一個根本,所有的功德也有一個根本,所以叫做「二」種根「本」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2
5.如何判斷真心與妄心?
古德說妄想跟真心的判斷,就是:妄想是離塵無體,離開了六塵的境界它沒有自體;而真心是離塵有體。
6.在消滅妄想與開顯真心之前的道前基礎,需要二種決定的理解,是什麼?
就是說你現在要把這個妄想消滅、要把真心慢慢的開顯出來,首先你要產生二種決定的理解:第一個、你要省察你的因地發心,說「你為什麼要修學」?因為你的這個願力會引導你的內心,所以第一個省察:你是不是真實的發菩提心,這個因地發心;第二個、省察煩惱的根本,說你要對治煩惱,那煩惱在哪裡呢?這地方講到六根門頭,其實煩惱就隱藏在六根門頭。我們這一念心要跟外境接觸,要靠六個門──眼耳鼻舌身意六個門,當然這六個門、你不能關起來,所以你造惡業是六根,但是你成就功德也是靠六根,問題是你是不是可以把六根的這些煩惱洗乾淨,那這個六根就放光。
7.二十五圓通中的“二十五”指的是什麼?
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就十八界;還有七大,地水火風空根識。
8.二十五圓通中二個重要的法門是什麼?
二十五圓通當中的「耳」根圓通,特別適合我們。其實二十五圓通,古德的注解有二個法門是特別重要的:第一個是〈耳根圓通章〉,第二個是〈念佛圓通章〉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3
9. 怎樣借音聲反聞聞自性?
比如說,現在我們大家聽聲音,「誒你聽到一些聲音」,我們習慣性聽到音聲以後、就產生感受,然後就隨著這個音聲去流轉。我們一般是向外攀緣,因為有感受的刺激、產生攀緣心;那這個時候不是,它是反聞聞自性,說「你怎麼會聽到聲音呢?為什麼能夠聽到聲音呢?那個能聽的是誰?是誰在聽聲音?」這時候你開始向內去觀察,就是那個心,然後觀進去、慢慢觀進去,到最後啪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找到那個聞性。我們這佛性,表現在眼睛叫「見性」、表現在耳朵叫「聞性」,見聞覺知都有它的本性,任何一個地方回家,都可以找到你的家。所以耳根圓通,它的所緣境就是你清淨的本性,是從聽聲音當中迴光返照。
10.《楞嚴經》的助行是什麼?
第一個就是四種的「清淨明誨」,「明誨殷勤,戒乘俱急」這是三世諸佛一種很明確的教「誨」,這是講到戒法的問題了。佛陀的戒法有性戒跟遮戒:遮戒有時候是因時制宜,有哪一尊佛到這個地方,他有時候制、有時候沒有制,因為環境不同、根機不同;但是殺盜婬妄四根本重戒,是三世諸佛出世一定會制的,所以這四種「明誨」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,這是三世諸佛很明確的教誨,這是一定要遵守的。所以修首楞嚴王三昧要守四根本重戒,這第一個助行。
第二個「道場安立,顯密互資」。修首楞嚴王三昧,你要有一個「道場」、有一個清淨的環境,要結界而且要持咒。為什麼要持咒呢?要防止鬼神障。因為我們無量劫來,有時候冤親債主剛好到鬼神界去了,這個時候你要持咒保護自己,因為你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。所以它整個首楞嚴王三昧有二個助行:第一個是持戒清淨,第二個是你要誦咒來保護自己,這到經文都會說明它的一個正行、助行。
11.《楞嚴經》為什麼不講斷煩惱?
它認為煩惱就是真如,你不要斷它,但你不隨它轉。就是說你知道它是煩惱,不要跟著它轉,它自己就變化了。你看著它,它自己就變化了,你不要把它消滅掉,你只要覺悟,保持覺悟就好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重點在「心常覺照」。
12. “喜歡做什麼”與"應該做什麼”有什麼區別?
你是老是用「我喜歡做什麼」,那就完了,你還是活在感覺當中,那就完了,你這個人根本沒有在修首楞嚴王三昧。你在整個修學觀念當中,經常告訴自己:「我應該做什麼、我一定要做什麼」,這種觀念愈來愈多、愈來愈強,你這個人就成功了,就是說,你今天能夠慢慢的轉妄想而成為真心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4
13.從妄想回到真心的時候,會有哪二種邪惡的情況?
第一個、產生邪惡的行為;第二個、產生邪惡的思想。邪惡的行為就是破戒。第二個、不要破見思想。你今天在迴光返照本性的時候,會產生很多的幻境,你不要被它所迷惑,它有五十種「陰魔」,你要小心、要小心!這個都是「妄想作根源」,都是你的妄想變現出來的。妄想、你一逼它的時候會產生反作用力,這個到經文會詳細說明。
14.同樣在憶念佛陀,為什麼不同的人得到的功德不一樣?
因為你內心當中的「道」不一樣:有些人的道是很圓滿,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,所以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。
15.禪宗與《楞嚴經》講心中最重要的道是什麼?
禪宗講心中最重要的道,就是二個方向:第一個、無住;第二個、生心。「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,真空妙有、妙有真空。」本經當中就是「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」,其實道都是一樣,你要能夠在因緣當中保持不變,在不變當中又隨順因緣去積功累德,積功累德當中又能夠保持不變。懺公師父講一句話說:「依體起用,用還照體。」這就是你無上的心法;整個成佛作祖、整個無上圓頓止觀的無上心法,都在本經當中,就是你的心地法門「雲何應住、雲何降伏其心。」這是講到「理」。
16.學完《楞嚴經》的殊勝利益有哪些?
你《楞嚴經》看完,大概不太須要親近善知識了。從現在妄想的狀態,要怎麼樣回家,佛陀講得清清楚楚,回家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什麼事情,你應該怎麼辦,講得非常詳細,這是法門的一個完整性。總而言之,是「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」。古德說:「《楞嚴經》是末法時代的照妖鏡」(呵──),你《楞嚴經》一看完,你自己修行足足有餘;你看別人修行,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修行對不對了。這個人修行有偏差,怎麼樣修行、你看《楞嚴經》就知道:哦,這個人修行專門不吃飯的,你一看就知道,它裡面有講,他為什麼不吃飯講得很清楚;這個人修行不睡覺的,你一看他怎麼樣、怎麼樣什麼是邪、什麼是正,《楞嚴經》這個鏡子一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,沒有一個跑得掉,它是「摧」毀天「魔外」道的「實相正印」。這是講到首楞嚴王法門的廣大圓滿殊勝之處。
17.依止什麼法門消業障能達到「如翻大地」的效果?
首楞嚴王法門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5
18.《楞嚴經》的整個觀念是什麼?
「返妄歸真」
19.《楞嚴經》是破第幾識?
第八識。
20. 什麼是「逆流照性」?
什麼叫八識?一個是「受」,由第八識主導,你過去是什麼業,它就現出什麼果報、給你什麼感受。你感到很快樂,不要太高興,那只是一時的感受,生滅心;你感到很痛苦,也不要沮喪,那也是第八識一時的感受而已。我們今天如果跟著感受而走,就產生很多顛倒想,然後就這樣子,過去的業創造今生的果報,這個果報受用以後又創「造」一個「業」,這個業又創造一個果報、又讓我們產生感受,這感受又讓我們產生錯誤的思想,就產生一個生死的輪回。所以我們怎麼辦呢?我們看上面這個「正念真如」(逆流照性),首先第一個、你就是不要跟著感覺走、不要跟著妄想走,「逆流照性」,逆生死流而照了你清淨的本性,然後慢慢的從第六意識、回到第七、回到第八,最後「啪」回到「真如」本性,找到你清淨本然的家。然後在這個家當中,以不生滅心提起你的佛號,這個佛號「正念」的力量,魔王不能干擾你、煩惱不能干擾你,佛號的力量就特別的堅固,禪淨雙修。
1. 如何成就自行與化他的功德?
一個修行者我們這個明瞭的心,當我們順從這個道理去思惟、順從道理去修行的時候,可以「成」就一個「自行」的功德,就是「如來密因修證了義」,我們前面說的「銷我億劫顛倒想,不曆僧祇獲法身」,來破除我們不必要的妄想。第二個、我們順著道理去思惟,能夠成就「化他」的功德,能夠「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」,強化我們的菩薩願望,使令我們的願望不退轉
2.解釋修德與性德的關係。
「因果妙修」是講修德,是由性德而起;但是這個性德,也沒有離開修德,所以講「化他力用,甯隔體宗」。總而言之,我們講依止性德而生起修德,而這個修德還能夠開顯性德,說是「稱性起修、全修在性」。
3.《楞嚴經》三分之二的經文主要開顯什麼?
《楞嚴經》的經文,差不多花三分之二以上的經文在成就這個「不變」,發明「隨緣」的部分少,它很強調自利的功德、很強調自利的功德。
4.《楞嚴經》闡述的兩種根本是什麼?
佛陀花了三卷半來「分別」什麼是「真」心、什麼是「妄」心,佛陀對煩惱剛開始都沒有加以說明,他只告訴你:反正你所有的煩惱,都有一個根本,所有的功德也有一個根本,所以叫做「二」種根「本」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2
5.如何判斷真心與妄心?
古德說妄想跟真心的判斷,就是:妄想是離塵無體,離開了六塵的境界它沒有自體;而真心是離塵有體。
6.在消滅妄想與開顯真心之前的道前基礎,需要二種決定的理解,是什麼?
就是說你現在要把這個妄想消滅、要把真心慢慢的開顯出來,首先你要產生二種決定的理解:第一個、你要省察你的因地發心,說「你為什麼要修學」?因為你的這個願力會引導你的內心,所以第一個省察:你是不是真實的發菩提心,這個因地發心;第二個、省察煩惱的根本,說你要對治煩惱,那煩惱在哪裡呢?這地方講到六根門頭,其實煩惱就隱藏在六根門頭。我們這一念心要跟外境接觸,要靠六個門──眼耳鼻舌身意六個門,當然這六個門、你不能關起來,所以你造惡業是六根,但是你成就功德也是靠六根,問題是你是不是可以把六根的這些煩惱洗乾淨,那這個六根就放光。
7.二十五圓通中的“二十五”指的是什麼?
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就十八界;還有七大,地水火風空根識。
8.二十五圓通中二個重要的法門是什麼?
二十五圓通當中的「耳」根圓通,特別適合我們。其實二十五圓通,古德的注解有二個法門是特別重要的:第一個是〈耳根圓通章〉,第二個是〈念佛圓通章〉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3
9. 怎樣借音聲反聞聞自性?
比如說,現在我們大家聽聲音,「誒你聽到一些聲音」,我們習慣性聽到音聲以後、就產生感受,然後就隨著這個音聲去流轉。我們一般是向外攀緣,因為有感受的刺激、產生攀緣心;那這個時候不是,它是反聞聞自性,說「你怎麼會聽到聲音呢?為什麼能夠聽到聲音呢?那個能聽的是誰?是誰在聽聲音?」這時候你開始向內去觀察,就是那個心,然後觀進去、慢慢觀進去,到最後啪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找到那個聞性。我們這佛性,表現在眼睛叫「見性」、表現在耳朵叫「聞性」,見聞覺知都有它的本性,任何一個地方回家,都可以找到你的家。所以耳根圓通,它的所緣境就是你清淨的本性,是從聽聲音當中迴光返照。
10.《楞嚴經》的助行是什麼?
第一個就是四種的「清淨明誨」,「明誨殷勤,戒乘俱急」這是三世諸佛一種很明確的教「誨」,這是講到戒法的問題了。佛陀的戒法有性戒跟遮戒:遮戒有時候是因時制宜,有哪一尊佛到這個地方,他有時候制、有時候沒有制,因為環境不同、根機不同;但是殺盜婬妄四根本重戒,是三世諸佛出世一定會制的,所以這四種「明誨」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,這是三世諸佛很明確的教誨,這是一定要遵守的。所以修首楞嚴王三昧要守四根本重戒,這第一個助行。
第二個「道場安立,顯密互資」。修首楞嚴王三昧,你要有一個「道場」、有一個清淨的環境,要結界而且要持咒。為什麼要持咒呢?要防止鬼神障。因為我們無量劫來,有時候冤親債主剛好到鬼神界去了,這個時候你要持咒保護自己,因為你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。所以它整個首楞嚴王三昧有二個助行:第一個是持戒清淨,第二個是你要誦咒來保護自己,這到經文都會說明它的一個正行、助行。
11.《楞嚴經》為什麼不講斷煩惱?
它認為煩惱就是真如,你不要斷它,但你不隨它轉。就是說你知道它是煩惱,不要跟著它轉,它自己就變化了。你看著它,它自己就變化了,你不要把它消滅掉,你只要覺悟,保持覺悟就好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重點在「心常覺照」。
12. “喜歡做什麼”與"應該做什麼”有什麼區別?
你是老是用「我喜歡做什麼」,那就完了,你還是活在感覺當中,那就完了,你這個人根本沒有在修首楞嚴王三昧。你在整個修學觀念當中,經常告訴自己:「我應該做什麼、我一定要做什麼」,這種觀念愈來愈多、愈來愈強,你這個人就成功了,就是說,你今天能夠慢慢的轉妄想而成為真心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4
13.從妄想回到真心的時候,會有哪二種邪惡的情況?
第一個、產生邪惡的行為;第二個、產生邪惡的思想。邪惡的行為就是破戒。第二個、不要破見思想。你今天在迴光返照本性的時候,會產生很多的幻境,你不要被它所迷惑,它有五十種「陰魔」,你要小心、要小心!這個都是「妄想作根源」,都是你的妄想變現出來的。妄想、你一逼它的時候會產生反作用力,這個到經文會詳細說明。
14.同樣在憶念佛陀,為什麼不同的人得到的功德不一樣?
因為你內心當中的「道」不一樣:有些人的道是很圓滿,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,所以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。
15.禪宗與《楞嚴經》講心中最重要的道是什麼?
禪宗講心中最重要的道,就是二個方向:第一個、無住;第二個、生心。「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,真空妙有、妙有真空。」本經當中就是「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」,其實道都是一樣,你要能夠在因緣當中保持不變,在不變當中又隨順因緣去積功累德,積功累德當中又能夠保持不變。懺公師父講一句話說:「依體起用,用還照體。」這就是你無上的心法;整個成佛作祖、整個無上圓頓止觀的無上心法,都在本經當中,就是你的心地法門「雲何應住、雲何降伏其心。」這是講到「理」。
16.學完《楞嚴經》的殊勝利益有哪些?
你《楞嚴經》看完,大概不太須要親近善知識了。從現在妄想的狀態,要怎麼樣回家,佛陀講得清清楚楚,回家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什麼事情,你應該怎麼辦,講得非常詳細,這是法門的一個完整性。總而言之,是「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」。古德說:「《楞嚴經》是末法時代的照妖鏡」(呵──),你《楞嚴經》一看完,你自己修行足足有餘;你看別人修行,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修行對不對了。這個人修行有偏差,怎麼樣修行、你看《楞嚴經》就知道:哦,這個人修行專門不吃飯的,你一看就知道,它裡面有講,他為什麼不吃飯講得很清楚;這個人修行不睡覺的,你一看他怎麼樣、怎麼樣什麼是邪、什麼是正,《楞嚴經》這個鏡子一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,沒有一個跑得掉,它是「摧」毀天「魔外」道的「實相正印」。這是講到首楞嚴王法門的廣大圓滿殊勝之處。
17.依止什麼法門消業障能達到「如翻大地」的效果?
首楞嚴王法門
《楞严经》要义 2-5
18.《楞嚴經》的整個觀念是什麼?
「返妄歸真」
19.《楞嚴經》是破第幾識?
第八識。
20. 什麼是「逆流照性」?
什麼叫八識?一個是「受」,由第八識主導,你過去是什麼業,它就現出什麼果報、給你什麼感受。你感到很快樂,不要太高興,那只是一時的感受,生滅心;你感到很痛苦,也不要沮喪,那也是第八識一時的感受而已。我們今天如果跟著感受而走,就產生很多顛倒想,然後就這樣子,過去的業創造今生的果報,這個果報受用以後又創「造」一個「業」,這個業又創造一個果報、又讓我們產生感受,這感受又讓我們產生錯誤的思想,就產生一個生死的輪回。所以我們怎麼辦呢?我們看上面這個「正念真如」(逆流照性),首先第一個、你就是不要跟著感覺走、不要跟著妄想走,「逆流照性」,逆生死流而照了你清淨的本性,然後慢慢的從第六意識、回到第七、回到第八,最後「啪」回到「真如」本性,找到你清淨本然的家。然後在這個家當中,以不生滅心提起你的佛號,這個佛號「正念」的力量,魔王不能干擾你、煩惱不能干擾你,佛號的力量就特別的堅固,禪淨雙修。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