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严经》要义講記 1 习题答案
第1页/共1页
《楞严经》要义講記 1 习题答案
《楞严经》要义 1-1
1.在大乘佛法的內涵當中講到,宇宙間有二種力量是特別的殊勝廣大,是什麼?
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(心力),一個是外在佛陀的力量(佛力);當我們這念心很清楚的現前,很堅定的來憶念阿彌陀佛功德的時候,這時候所謂「能念的心不可思議、所念的佛不可思議」;這時候產生一種感應道交,在這種感應道交的狀態之下,使令我們的生命產生了重大的變化;從現世來說,讓我們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創造今生的安樂;從來生來說,使令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,蒙佛接引往生西方,成就一種來世的解脫。
2.在對治煩惱方面,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是什麼?
本經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,是把煩惱的根源找到,然後把它拔掉;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去破壞煩惱的勢力。
3.什麼是禪淨雙修?
我們在研究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能夠使令我們很快的保持正念,乃至於達到臨終的正念,由臨終的正念,感應佛陀的加被,而往生淨土。這就是一般常說的禪淨雙修。
4.什麼是「妙湛」?
就是首楞嚴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,它是隨緣不變的。也就是說,修行者根據空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執取,而安住在一個不變的體性,它不會隨著因緣而變化,這叫做「
妙湛」
5.什麼是「總持」?
這總持是發明不變隨緣的作用,它在不變當中、隨順種種的因緣,能夠善巧方便的來積功累德,來成就自利、利他的功德,這就是「總持」,總攝一切的波羅蜜。這講到它隨緣的作用,這是修習假觀。
6.什麼是「不動」?
「不動」就是不為一切內外的魔境所擾動。內在的魔境就是我們的煩惱,外在的魔境,在《楞嚴經》所強調的就是鬼神障,不為內在的煩惱、不為外在的鬼神所擾動,這「不動」。所以「妙湛總持不動尊」就顯現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內心狀態是不變的、是隨緣的,而它一個總的相貌就是「不動」。
7.「首楞嚴王」翻成中文是什麼?
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,就是我們以這樣的一個心態來做功德:第一個、它是究竟圓滿的,沒有欠缺,它是堅固不可破壞的;你安住在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的狀態,你修習所有的善法:佈施、持戒、忍辱都不能破壞,特別的堅定;
8.什麼是顛倒想?舉例說明。
這個「想」是沒有錯,人是應該有思想,但問題是不能落入「顛倒」;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會產生一個感受,而我們的想法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,跟著感覺走的時候,這就是「顛倒想」,因為這就會引生煩惱。舉個例子,比如說,誒我們到廚房去吃苦瓜,我們的舌頭跟苦瓜接觸的時候,有一個苦的感受,這個「受」我們就產生一個想法,「誒,苦瓜不好吃。」這就是顛倒想。我們今天去吃蜂蜜,我們的心跟蜂蜜接觸的時候,會產生一個甜蜜的感受,我們說「誒,這蜂蜜很好吃。」這也是顛倒想。也就是說,當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牽動的,這就是顛倒想。那我們說,什麼是真實的想、由真心出來的呢?比如說「誒,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」,你這個想法是從你內在、對於道理的思惟,而產生的一個想法,是從內心生起的,這就是真實的想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1-2
9.如何判斷什麼是顛倒想、什麼是真實的想?
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;只要你的想法是從外面來的,統統是妄想、統統是痛苦的根源,這都是你要破的。就是說我現在有個想法,你問它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誒,這個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而產生的,等到外境消失了,我這個想法就消失了,這就是顛倒想。我今天生起一個想法,外境不管怎麼變,我一定要利益有情、一定要弘揚佛法,外面怎麼變,你的想法還是不變,這就是真實想。所以只要是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,就是真實的功德;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,就是顛倒想。
10.如何能夠很快的證得清淨的法身?
把顛倒想拔掉以後,就能夠很快的證得清淨的法身。
11.「將此深心奉塵剎」的「深心」是什麼意思?
古德解釋「深心」就是真實而不虛妄的心,不為名利、不為人天果報、不求二乘涅槃,一心一意為了眾生、為了菩提的這種「深心」。阿難尊者能夠生起這樣的深心,是因為他經過首楞嚴王三昧的洗滌,消除了顛倒想才做得到的,沒有夾雜任何的顛倒想。依止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來「報」答「佛」陀的說法之「恩」。
12.「五濁惡世誓先入」表示什麼?
表示阿難尊者是透過首楞嚴王三昧,而成就了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他能夠從這樣一個眾生的妄想當中,找到一個清淨的本體,說是「把心帶回家」。而從這個家當中,產生一種同體大悲,方能至此,才能夠發起這樣的誓願。
13.「大雄大力大慈悲,希更審除微細惑。」,在蕅益大師的判教,阿難尊者的階位是什麼?
在蕅益大師的判教,阿難尊者這個時候覺悟了清淨法身,他的階位是圓教的初信位,斷了見惑,他的知見、煩惱破壞了,但是他還有愛取的思惑,就是在《楞嚴經》上佛陀說:阿難尊者,你已經覺悟了清淨的法身,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實的、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,你現在慢慢能夠不為煩惱所擾動,能夠成就不動尊;但是你無量劫來在六根門頭當中,累積了很多的習氣,這個都要消除的。所以這個「微細惑」就是要經過二十五圓通──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八界,從這個六根門頭當中,去洗刷我們過去所殘餘的煩惱習氣。
14.「舜若多性可銷亡,鑠迦羅心無動轉」是什麼意思?
阿難尊者修習首楞嚴王三昧,他的一個特點就是道心不退。這個「舜若多」就是虛空的意思,虛空是無形無相的,我們看到這個樹木被颱風一吹倒了、房子也被颱風吹倒了,但是我們沒有看到虛空被破壞了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即便虛空是「可」以破壞,即便「鑠迦羅」,「鑠迦羅」就是金剛,金剛是很堅固的,即便虛空是可以破壞,我的「心」還是不「動轉」。我們可以從這段的經文,看出首楞嚴王三昧的一個特點:第一個、首楞嚴王三昧它的一個理體、它的根本思想就是「妙湛總持不動尊」,它是不變跟隨緣二種觀念。
15.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在自利與利他方面有什麼好處?
從自利的角度,我們可以「消我億劫顛倒想,不曆僧祇獲法身」,破除我們的顛倒想;從利他的角度,我們能夠產生堅固的誓願,「五濁惡世誓先入,如一眾生未成佛,終不於此取泥洹」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1-3
16. 什麼是大佛頂?
大佛頂者,即心自性之理體也。「大佛頂」就是真如理,所以蕅益大師說:其實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。這個真如理表現在內心,我們叫做佛性;表現在萬物,叫做法性,這是大佛頂理;大佛頂理就是我們依止的性德。「大佛頂」是什麼相貌呢?「即心自性之理體也」,這個地方的關鍵,就是在這個「自性」;
17.大佛頂有哪兩個相貌?
貌:第一個是「隨緣不變,融四科而惟是本真;不變隨緣,妙七大而各周法界。」原來的面目有二個:第一個是「不變」性,第二個是「隨緣」性。我們凡夫失掉「不變」、二乘人失掉「隨緣」.
18.《楞嚴經》的觀念主要修的六個字是什麼?
第一個、明相位;第二個、立德業。首先我們要在因緣當中找到這個相狀──這是什麼樣的因緣,然後找到自己的定位。我們人很容易犯錯的重要因素,就是我們站錯位置。
19.如何解釋“喻冰水之始終,唯是濕性。譬太虛之群相,不拒發揮” ?
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,我們發覺:「冰」的相狀是堅固的,這表示一個人的惡念;「水」是柔軟的,表示他的善念;其實不管惡念、善念,它的體性都是「濕性」、它的體性都是清淨本然的一個不變的體性,這個是發明它的不變之體。「譬太虛之羣相,不拒發揮。」當我們從空出假的時候,你看「虛」空是很大,它本身沒有形相,但是它又「不」障礙所有的「羣相」去「發揮」,你要蓋房子也可以、要種樹也可以,這是說明它的一個隨緣的妙用。
20.《楞嚴經》闡述真如理的經文結構是什麼?
第一個講內心的真如、第二個講外境的真如、第三個講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麼關係,這三個主題講了三卷半。
1.在大乘佛法的內涵當中講到,宇宙間有二種力量是特別的殊勝廣大,是什麼?
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(心力),一個是外在佛陀的力量(佛力);當我們這念心很清楚的現前,很堅定的來憶念阿彌陀佛功德的時候,這時候所謂「能念的心不可思議、所念的佛不可思議」;這時候產生一種感應道交,在這種感應道交的狀態之下,使令我們的生命產生了重大的變化;從現世來說,讓我們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創造今生的安樂;從來生來說,使令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,蒙佛接引往生西方,成就一種來世的解脫。
2.在對治煩惱方面,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是什麼?
本經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,是把煩惱的根源找到,然後把它拔掉;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去破壞煩惱的勢力。
3.什麼是禪淨雙修?
我們在研究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能夠使令我們很快的保持正念,乃至於達到臨終的正念,由臨終的正念,感應佛陀的加被,而往生淨土。這就是一般常說的禪淨雙修。
4.什麼是「妙湛」?
就是首楞嚴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,它是隨緣不變的。也就是說,修行者根據空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執取,而安住在一個不變的體性,它不會隨著因緣而變化,這叫做「
妙湛」
5.什麼是「總持」?
這總持是發明不變隨緣的作用,它在不變當中、隨順種種的因緣,能夠善巧方便的來積功累德,來成就自利、利他的功德,這就是「總持」,總攝一切的波羅蜜。這講到它隨緣的作用,這是修習假觀。
6.什麼是「不動」?
「不動」就是不為一切內外的魔境所擾動。內在的魔境就是我們的煩惱,外在的魔境,在《楞嚴經》所強調的就是鬼神障,不為內在的煩惱、不為外在的鬼神所擾動,這「不動」。所以「妙湛總持不動尊」就顯現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內心狀態是不變的、是隨緣的,而它一個總的相貌就是「不動」。
7.「首楞嚴王」翻成中文是什麼?
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,就是我們以這樣的一個心態來做功德:第一個、它是究竟圓滿的,沒有欠缺,它是堅固不可破壞的;你安住在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的狀態,你修習所有的善法:佈施、持戒、忍辱都不能破壞,特別的堅定;
8.什麼是顛倒想?舉例說明。
這個「想」是沒有錯,人是應該有思想,但問題是不能落入「顛倒」;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會產生一個感受,而我們的想法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,跟著感覺走的時候,這就是「顛倒想」,因為這就會引生煩惱。舉個例子,比如說,誒我們到廚房去吃苦瓜,我們的舌頭跟苦瓜接觸的時候,有一個苦的感受,這個「受」我們就產生一個想法,「誒,苦瓜不好吃。」這就是顛倒想。我們今天去吃蜂蜜,我們的心跟蜂蜜接觸的時候,會產生一個甜蜜的感受,我們說「誒,這蜂蜜很好吃。」這也是顛倒想。也就是說,當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牽動的,這就是顛倒想。那我們說,什麼是真實的想、由真心出來的呢?比如說「誒,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」,你這個想法是從你內在、對於道理的思惟,而產生的一個想法,是從內心生起的,這就是真實的想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1-2
9.如何判斷什麼是顛倒想、什麼是真實的想?
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;只要你的想法是從外面來的,統統是妄想、統統是痛苦的根源,這都是你要破的。就是說我現在有個想法,你問它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誒,這個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而產生的,等到外境消失了,我這個想法就消失了,這就是顛倒想。我今天生起一個想法,外境不管怎麼變,我一定要利益有情、一定要弘揚佛法,外面怎麼變,你的想法還是不變,這就是真實想。所以只要是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,就是真實的功德;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,就是顛倒想。
10.如何能夠很快的證得清淨的法身?
把顛倒想拔掉以後,就能夠很快的證得清淨的法身。
11.「將此深心奉塵剎」的「深心」是什麼意思?
古德解釋「深心」就是真實而不虛妄的心,不為名利、不為人天果報、不求二乘涅槃,一心一意為了眾生、為了菩提的這種「深心」。阿難尊者能夠生起這樣的深心,是因為他經過首楞嚴王三昧的洗滌,消除了顛倒想才做得到的,沒有夾雜任何的顛倒想。依止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來「報」答「佛」陀的說法之「恩」。
12.「五濁惡世誓先入」表示什麼?
表示阿難尊者是透過首楞嚴王三昧,而成就了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他能夠從這樣一個眾生的妄想當中,找到一個清淨的本體,說是「把心帶回家」。而從這個家當中,產生一種同體大悲,方能至此,才能夠發起這樣的誓願。
13.「大雄大力大慈悲,希更審除微細惑。」,在蕅益大師的判教,阿難尊者的階位是什麼?
在蕅益大師的判教,阿難尊者這個時候覺悟了清淨法身,他的階位是圓教的初信位,斷了見惑,他的知見、煩惱破壞了,但是他還有愛取的思惑,就是在《楞嚴經》上佛陀說:阿難尊者,你已經覺悟了清淨的法身,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實的、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,你現在慢慢能夠不為煩惱所擾動,能夠成就不動尊;但是你無量劫來在六根門頭當中,累積了很多的習氣,這個都要消除的。所以這個「微細惑」就是要經過二十五圓通──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八界,從這個六根門頭當中,去洗刷我們過去所殘餘的煩惱習氣。
14.「舜若多性可銷亡,鑠迦羅心無動轉」是什麼意思?
阿難尊者修習首楞嚴王三昧,他的一個特點就是道心不退。這個「舜若多」就是虛空的意思,虛空是無形無相的,我們看到這個樹木被颱風一吹倒了、房子也被颱風吹倒了,但是我們沒有看到虛空被破壞了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即便虛空是「可」以破壞,即便「鑠迦羅」,「鑠迦羅」就是金剛,金剛是很堅固的,即便虛空是可以破壞,我的「心」還是不「動轉」。我們可以從這段的經文,看出首楞嚴王三昧的一個特點:第一個、首楞嚴王三昧它的一個理體、它的根本思想就是「妙湛總持不動尊」,它是不變跟隨緣二種觀念。
15.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在自利與利他方面有什麼好處?
從自利的角度,我們可以「消我億劫顛倒想,不曆僧祇獲法身」,破除我們的顛倒想;從利他的角度,我們能夠產生堅固的誓願,「五濁惡世誓先入,如一眾生未成佛,終不於此取泥洹」。
《楞严经》要义 1-3
16. 什麼是大佛頂?
大佛頂者,即心自性之理體也。「大佛頂」就是真如理,所以蕅益大師說:其實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。這個真如理表現在內心,我們叫做佛性;表現在萬物,叫做法性,這是大佛頂理;大佛頂理就是我們依止的性德。「大佛頂」是什麼相貌呢?「即心自性之理體也」,這個地方的關鍵,就是在這個「自性」;
17.大佛頂有哪兩個相貌?
貌:第一個是「隨緣不變,融四科而惟是本真;不變隨緣,妙七大而各周法界。」原來的面目有二個:第一個是「不變」性,第二個是「隨緣」性。我們凡夫失掉「不變」、二乘人失掉「隨緣」.
18.《楞嚴經》的觀念主要修的六個字是什麼?
第一個、明相位;第二個、立德業。首先我們要在因緣當中找到這個相狀──這是什麼樣的因緣,然後找到自己的定位。我們人很容易犯錯的重要因素,就是我們站錯位置。
19.如何解釋“喻冰水之始終,唯是濕性。譬太虛之群相,不拒發揮” ?
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,我們發覺:「冰」的相狀是堅固的,這表示一個人的惡念;「水」是柔軟的,表示他的善念;其實不管惡念、善念,它的體性都是「濕性」、它的體性都是清淨本然的一個不變的體性,這個是發明它的不變之體。「譬太虛之羣相,不拒發揮。」當我們從空出假的時候,你看「虛」空是很大,它本身沒有形相,但是它又「不」障礙所有的「羣相」去「發揮」,你要蓋房子也可以、要種樹也可以,這是說明它的一個隨緣的妙用。
20.《楞嚴經》闡述真如理的經文結構是什麼?
第一個講內心的真如、第二個講外境的真如、第三個講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麼關係,這三個主題講了三卷半。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