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2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2-2
意思就是說,我們今天為什麼流轉三界呢?就是一念的妄想、一念妄動,然後跟著妄想走,然後就從妄想當中變現了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很多的因果出來;但是這個妄想,被真如的三昧「啪」破壞以後,妄想的水泡一破壞以後,整個三界的果報也消失掉,取而代之是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出現,而這個清淨莊嚴的世界,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;只是我們以前跟著妄想走而已。
所以這個地方是說,你要能夠從妄想裡面出來,回歸本性,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。這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,這個觀念你要建立起來,你整個修學就有善巧,就不會修得那麼辛苦,而且你在進步的過程當中會進步很快,你會突破得很快。這個地方是講理論,第二個是講修行。「修學止觀」這地方就正式說明返妄歸真的方法,這地方佛陀講到有「道前基礎」跟「正修止觀」。佛陀講二十五圓通之前,先講到修學有三種基礎:第一個「嚴持淨戒」,當然這地方佛陀講的戒沒有那麼廣,他主要是提出四根本戒:殺盜婬妄,這四根本戒是三世諸佛出世的一個根本,佛陀說:不管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這四條戒是一定會制的,其他的戒就不一定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是修道的根本,根本破壞了,你三昧也消失掉了。第二個「誦持神咒」,這地方是在對治鬼神障。佛陀說:在末法時代所謂的魔強法弱,鬼神特別多,所以要「誦持」楞嚴「神咒」,來保護修行者,免離鬼神的障礙。第三個「安立道場」,就是說修學,你依止的處所還很重要,你要有一個清淨的處所、還要結界、還要供養佛像、要有種種香花、燈燭的供養,這個地方講到依眾靠眾,依止道場的重要性。這三個都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礎,缺乏其中一個,你這個三昧就修不成。這個是修「道前」的「基礎」。
這個基礎你具足以後,就有資格修學三昧了,這當中有「正修止觀」,這個止觀的修學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「發菩薩願」,《楞嚴經》在修學之前要先發願,就是你找到本心以後、開始修行之前要「發菩薩願」;你為什麼而修習,用這個願來引導你的修學。當然願是從內心發起來的,我們思惟道理、瞭解本性以後,再發動出來的。第二個「正念真如」;這個「正念真如」是正修,這個「正念真如」在本經當中它是先觀察內心的真如,然後再觀察外境的真如。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有不變的體性,從你的心中找到有不變的體性;然後再從外境: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整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找到外境的不變。
《楞嚴經》的「正念真如」,其實「真如」是包括「不變」跟「隨緣」二個功能,但是它主要是先找到「不變」,就是說生命是變化的,你看波斯匿王說「我三歲的時候身心世界是這樣子、二十歲的時候是很年輕、現在六十歲又衰老」,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,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變化的,你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樣,前一個小時的你跟現在的你也不一樣。那我怎麼辦呢?雲何應住呢?所以你在這個變化當中、要找到一個不變的體性。
《楞嚴經》是先找到「不變」,然後再去求「隨緣」,以不變應萬變,先求「不變」再求「隨緣」。它的觀念就是以不變應萬變。《楞嚴經》的觀念,當你沒有找到「不變」的體性,你沒有資格談「隨緣」,你連「不變」都沒有找到,你怎麼「隨緣」呢?你隨緣的時候、就跟妄想走了,你沒有辦法隨緣。你要先找到「不變」以後,然後安住在「不變」,然後才能夠隨順因緣積功累德,這個時候你再「隨緣」的時候,不隨妄轉,而你能夠轉它,不是它轉你、是你轉它,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用你的心來轉外境,而不是外境來轉你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找了「不變」的理體,這非常重要,先找到「不變」的理體。整個《楞嚴經》的關鍵,我們在扭轉我們的命運、在返妄歸真,要讓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,你要先找到那個「不變」的東西。
1.佛陀講二十五圓通之前,先講到修學有三種基礎,是什麼?
2.「正修止觀」的修學有二個重點是什麼?
3.「真如」的二個功能是什麼?在修學上二者的先後次序是什麼?
意思就是說,我們今天為什麼流轉三界呢?就是一念的妄想、一念妄動,然後跟著妄想走,然後就從妄想當中變現了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很多的因果出來;但是這個妄想,被真如的三昧「啪」破壞以後,妄想的水泡一破壞以後,整個三界的果報也消失掉,取而代之是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出現,而這個清淨莊嚴的世界,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;只是我們以前跟著妄想走而已。
所以這個地方是說,你要能夠從妄想裡面出來,回歸本性,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。這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,這個觀念你要建立起來,你整個修學就有善巧,就不會修得那麼辛苦,而且你在進步的過程當中會進步很快,你會突破得很快。這個地方是講理論,第二個是講修行。「修學止觀」這地方就正式說明返妄歸真的方法,這地方佛陀講到有「道前基礎」跟「正修止觀」。佛陀講二十五圓通之前,先講到修學有三種基礎:第一個「嚴持淨戒」,當然這地方佛陀講的戒沒有那麼廣,他主要是提出四根本戒:殺盜婬妄,這四根本戒是三世諸佛出世的一個根本,佛陀說:不管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這四條戒是一定會制的,其他的戒就不一定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是修道的根本,根本破壞了,你三昧也消失掉了。第二個「誦持神咒」,這地方是在對治鬼神障。佛陀說:在末法時代所謂的魔強法弱,鬼神特別多,所以要「誦持」楞嚴「神咒」,來保護修行者,免離鬼神的障礙。第三個「安立道場」,就是說修學,你依止的處所還很重要,你要有一個清淨的處所、還要結界、還要供養佛像、要有種種香花、燈燭的供養,這個地方講到依眾靠眾,依止道場的重要性。這三個都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礎,缺乏其中一個,你這個三昧就修不成。這個是修「道前」的「基礎」。
這個基礎你具足以後,就有資格修學三昧了,這當中有「正修止觀」,這個止觀的修學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「發菩薩願」,《楞嚴經》在修學之前要先發願,就是你找到本心以後、開始修行之前要「發菩薩願」;你為什麼而修習,用這個願來引導你的修學。當然願是從內心發起來的,我們思惟道理、瞭解本性以後,再發動出來的。第二個「正念真如」;這個「正念真如」是正修,這個「正念真如」在本經當中它是先觀察內心的真如,然後再觀察外境的真如。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有不變的體性,從你的心中找到有不變的體性;然後再從外境: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整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找到外境的不變。
《楞嚴經》的「正念真如」,其實「真如」是包括「不變」跟「隨緣」二個功能,但是它主要是先找到「不變」,就是說生命是變化的,你看波斯匿王說「我三歲的時候身心世界是這樣子、二十歲的時候是很年輕、現在六十歲又衰老」,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,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變化的,你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樣,前一個小時的你跟現在的你也不一樣。那我怎麼辦呢?雲何應住呢?所以你在這個變化當中、要找到一個不變的體性。
《楞嚴經》是先找到「不變」,然後再去求「隨緣」,以不變應萬變,先求「不變」再求「隨緣」。它的觀念就是以不變應萬變。《楞嚴經》的觀念,當你沒有找到「不變」的體性,你沒有資格談「隨緣」,你連「不變」都沒有找到,你怎麼「隨緣」呢?你隨緣的時候、就跟妄想走了,你沒有辦法隨緣。你要先找到「不變」以後,然後安住在「不變」,然後才能夠隨順因緣積功累德,這個時候你再「隨緣」的時候,不隨妄轉,而你能夠轉它,不是它轉你、是你轉它,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用你的心來轉外境,而不是外境來轉你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找了「不變」的理體,這非常重要,先找到「不變」的理體。整個《楞嚴經》的關鍵,我們在扭轉我們的命運、在返妄歸真,要讓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,你要先找到那個「不變」的東西。
1.佛陀講二十五圓通之前,先講到修學有三種基礎,是什麼?
2.「正修止觀」的修學有二個重點是什麼?
3.「真如」的二個功能是什麼?在修學上二者的先後次序是什麼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