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1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1-2
當然所謂的找,就是你的內心要跟它相應,這個「大佛頂」古德說是:「眾生本具、諸佛所證」,我們是本來具足的,但是我們沒有開顯出來,那佛陀幫我們把它開顯出來。「大佛頂」我們看左下角的解釋,我解釋一下。因為我們要跟「大佛頂」相應,一定要知道「大佛頂」是什麼樣的相貌。首先我們看「佛」,這個「佛」是最重要的,「佛」簡單的說,就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蕅益大師解釋說是「了了常知,不可昏昧」,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,就是你經常要保持覺照。古人說「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」。
其實妄想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說: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,你就隨順它而走,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。那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?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,我們迷惑了以後,我們就跟著它走,認賊作父。所以,這地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「不隨妄轉」。
《楞嚴經》的一個意思,它不對治妄想;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,不好,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,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。」根本就沒有妄想,所以《楞嚴經》的觀念是沒有妄想。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,有二種觀念:說「誒,我有病」那我去治療;第二觀念是「我根本沒有病」。根本沒有病的思想,就是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;在本經當中,佛陀會用很多的方式,用七個處所、有七番的說明,來說明妄想本來就沒有,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。所以這個地方的覺悟是覺悟到「妄想是本空」的,這個地方很重要,這是第一個覺悟。
第二個「大」,這個「大」是「絕待圓融不可思議」。當我們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時候,它的整個心量是廣大的。為什麼廣大呢?因為它離諸「對待」「不可思議」。這個「對待」法就是一個生滅法,有生有滅的,所以《楞嚴經》它不對治煩惱,因為對治煩惱就落入了生滅法。這不生滅的意思,在本經當中佛陀講一個譬喻,佛陀問波斯匿王,他說:生命是變化的。波斯匿王說:對啊,真的是變化,您看我小時候很年輕、長大以後慢慢的很莊嚴、現在變得很老。波斯匿王說:我們的生命不斷的遷流變化。那佛陀說:那你知道這個生命的變化當中,有一個東西沒有變化?波斯匿王說:我沒有發覺,我發覺都在變化。佛陀又問波斯匿王說:那你最早看到恒河的時候,是什麼時候?波斯匿王說:我三歲的時候,母親就帶我去恒河洗澡,說恒河能夠消我業障,所以我三歲的時候,第一次看到恒河;後來到了二十歲的時候,又看了幾次,我現在六十二歲又看到恒河。佛陀說:你看到恒河中有什麼變化?他說:我小時候眼睛很好,恒河的水很乾淨,能見的眼根很清楚、所見的河也很清楚;慢慢的我眼根衰敗了,看東西模糊了,恒河也比較汙濁了。所以他覺得有變化。
那佛陀說:你眼睛看到恒河的時候,你眼睛變得模糊,但是那個「見性」有沒有改變?你能夠看的那個清淨明瞭性,有沒有改變?你眼睛有障礙,看到的是模糊的恒河,那是一個因緣;隨順因緣而變化;但是你眼睛裡面的那個見精(《楞嚴經》講的見精就是見性)、那個見性有沒有變化呢?說:那個沒有變化。那個就是我們的「大佛頂性」。只要一個東西會變化,就是一個對立法。
你看善惡,善跟惡永遠是對立的,那這個不能講「大」。我們安住在大佛頂性的時候,是離開整個對立的因緣,安住在清淨的本性,那個就是大,因為它離諸對待、沒有生滅相。這是在覺悟的基礎之下,發展出一個廣大超越時空的相貌,叫做「大」。這個「頂」是指它所產生的「妙用」。這個廣大的覺悟到底有什麼作用呢?就是「妙用無窮不墮諸數」,這地方的重點就是在「不墮諸數」,它沒有一定的形狀,這個「數」就是它沒有一定的相貌。
1.為什麼《楞嚴經》不對治妄想?
2.解釋經題中「大」的含義?
當然所謂的找,就是你的內心要跟它相應,這個「大佛頂」古德說是:「眾生本具、諸佛所證」,我們是本來具足的,但是我們沒有開顯出來,那佛陀幫我們把它開顯出來。「大佛頂」我們看左下角的解釋,我解釋一下。因為我們要跟「大佛頂」相應,一定要知道「大佛頂」是什麼樣的相貌。首先我們看「佛」,這個「佛」是最重要的,「佛」簡單的說,就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蕅益大師解釋說是「了了常知,不可昏昧」,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,就是你經常要保持覺照。古人說「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」。
其實妄想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說: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,你就隨順它而走,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。那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?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,我們迷惑了以後,我們就跟著它走,認賊作父。所以,這地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「不隨妄轉」。
《楞嚴經》的一個意思,它不對治妄想;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,不好,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,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。」根本就沒有妄想,所以《楞嚴經》的觀念是沒有妄想。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,有二種觀念:說「誒,我有病」那我去治療;第二觀念是「我根本沒有病」。根本沒有病的思想,就是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;在本經當中,佛陀會用很多的方式,用七個處所、有七番的說明,來說明妄想本來就沒有,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。所以這個地方的覺悟是覺悟到「妄想是本空」的,這個地方很重要,這是第一個覺悟。
第二個「大」,這個「大」是「絕待圓融不可思議」。當我們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時候,它的整個心量是廣大的。為什麼廣大呢?因為它離諸「對待」「不可思議」。這個「對待」法就是一個生滅法,有生有滅的,所以《楞嚴經》它不對治煩惱,因為對治煩惱就落入了生滅法。這不生滅的意思,在本經當中佛陀講一個譬喻,佛陀問波斯匿王,他說:生命是變化的。波斯匿王說:對啊,真的是變化,您看我小時候很年輕、長大以後慢慢的很莊嚴、現在變得很老。波斯匿王說:我們的生命不斷的遷流變化。那佛陀說:那你知道這個生命的變化當中,有一個東西沒有變化?波斯匿王說:我沒有發覺,我發覺都在變化。佛陀又問波斯匿王說:那你最早看到恒河的時候,是什麼時候?波斯匿王說:我三歲的時候,母親就帶我去恒河洗澡,說恒河能夠消我業障,所以我三歲的時候,第一次看到恒河;後來到了二十歲的時候,又看了幾次,我現在六十二歲又看到恒河。佛陀說:你看到恒河中有什麼變化?他說:我小時候眼睛很好,恒河的水很乾淨,能見的眼根很清楚、所見的河也很清楚;慢慢的我眼根衰敗了,看東西模糊了,恒河也比較汙濁了。所以他覺得有變化。
那佛陀說:你眼睛看到恒河的時候,你眼睛變得模糊,但是那個「見性」有沒有改變?你能夠看的那個清淨明瞭性,有沒有改變?你眼睛有障礙,看到的是模糊的恒河,那是一個因緣;隨順因緣而變化;但是你眼睛裡面的那個見精(《楞嚴經》講的見精就是見性)、那個見性有沒有變化呢?說:那個沒有變化。那個就是我們的「大佛頂性」。只要一個東西會變化,就是一個對立法。
你看善惡,善跟惡永遠是對立的,那這個不能講「大」。我們安住在大佛頂性的時候,是離開整個對立的因緣,安住在清淨的本性,那個就是大,因為它離諸對待、沒有生滅相。這是在覺悟的基礎之下,發展出一個廣大超越時空的相貌,叫做「大」。這個「頂」是指它所產生的「妙用」。這個廣大的覺悟到底有什麼作用呢?就是「妙用無窮不墮諸數」,這地方的重點就是在「不墮諸數」,它沒有一定的形狀,這個「數」就是它沒有一定的相貌。
1.為什麼《楞嚴經》不對治妄想?
2.解釋經題中「大」的含義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