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要义讲记 2-5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要义讲记 2-5 Empty 《楞嚴經》要义讲记 2-5

帖子 由 Admin 周六 三月 26, 2016 2:08 pm

丙三、遵古德以自述緣起前面是講到本經經文,這地方講到蕅益大師為什麼要注解《楞嚴經》這段先講到本經流傳到中國的因緣,首先講到天臺「智者大師」,智者大師安立了一心三觀──空假中三觀;這時候有一個印度的法師來到中國以後,說:大師啊!你安立一心三觀,跟《楞嚴經》的法門很像,《楞嚴經》也是表現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,空觀就是不變、假觀就是隨緣,你這個思考,跟《楞嚴經》是一樣的。智者大師聽了以後非常歡喜,在隋朝的那個時候《楞嚴經》還沒有傳到中國,所以智者大師在天臺山建了一個拜經台,拜了十八年、但是他往生之前《楞嚴經》還沒有傳過來,但是已經為了我們中國佛教,結下了一個殊勝的因緣,他替我們懺悔業障、拜了十八年,這是本經流傳到中國的一個比較遠的因緣。

比較近的因緣,是「般剌尊者,剖膊遠傳,不辭其苦」。前面是講隋朝,這個地方講唐朝。到了唐朝的時候,因為《楞嚴經》在印度當時是列入國寶,國王是不准外傳的。那個時候有一個般剌密諦尊者,他為了發心把這個法門流傳到中國,他用刀子把自己的手臂割開來,把《楞嚴經》放在手臂,然後再把它縫起來,等到疤痕好了以後就到了中國;到了中國以後,就把手臂割開來,然後把它展開、再翻譯出來。所以這個《楞嚴經》的流傳是很辛苦的,有種種的──包括智者大師向西的「禮」拜、包括般剌密諦尊者的「剖膊遠傳」,這是讚歎他們二個大師,為流傳《楞嚴經》所做的貢獻。

看第二段「自述因緣」,蕅益大師講到自己著作的因「緣」:先看「先述緣起」:「智旭生逢像季,獲遘雄詮;自非大士神功,曷繇染指。」蕅益大師說他自己三生有幸,在末法時代,「像季」就是像法的末年,能夠「獲遘」就是得到這麼一個「雄詮」、這麼一個圓滿的無上心法;而我自己不是法身大士,我怎麼敢去全盤瞭解其中的義理呢!這是蕅益大師的一個謙詞。

再看第二段「特以文圓義妙,旨遠趣深;注疏雖多,宗極未立。」但是現在的情況是:這部經「文、義」非常圓、妙,它的含義很「深遠」。簡單的講「不變隨緣」或者講「隨緣不變」,但是道理是很深很深的;當我們運用到佈施、運用到持戒、運用到忍辱的時候,這是有很多的內涵。而現在的「注疏雖」然很多,但是整個修學的宗旨都沒有明確的確定下來;也就是說注解雖多,但是有所闕憾;所以蕅益大師的心情感到「悲了義之尚隱,痛迷津之孰告」,這麼一個殊勝的法門,但是它圓滿的觀念沒有被開顯,裡面很多的問題沒有真正的「告」知我們。所以蕅益大師心中的確有話要說,這是講到他自己做注解的一個心路歷程。

那他怎麼做呢?「不辭固陋,聊殫隙明。徧采眾長,折衷一理;研精竭思,再述玄文。不敢與前人苦較是非,但自向斯經深求脈絡。」蕅益大師說:我自己個人修行是不圓滿、是「固陋」的(這是他的謙詞)。但是「聊」就是依靠,「殫」就是盡心盡力,依著我一分的心力來發明這個「隙明」,就是牆壁孔中的光明,我能夠把這個光明帶給大家。怎麼做呢?「徧采眾長,折衷一理」,把諸位大師的優點都摘錄起來。《楞嚴經》明末四大師都有注解,紫柏大師、憨山大師、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都有注解。蕅益大師等於是把前面三位大師的觀念都糅合在一起,然後經過自己的「研精竭思」,經過自己的深入思惟,而做出了《楞嚴玄義》跟《楞嚴文句》。他作完這一部注解以後,自己的心態說:我「不敢與前人苦較是非,但自向斯經深求脈絡」。站在「人」的角度,我「不敢」跟大家爭對錯、創造對立,在人方面不講對立,各有各的心得;但是在「法」上,我好好的把我的觀念發揮出來:這是他的一個心態。最後總結:只要大家能夠好好的用「心」去研究這一部經,一定可以得到一個殊勝的受用;這是講到《楞嚴經》。這們這一次《楞嚴經》的講課,在觀念上以蕅益大師為主,明末三大師作輔;在消文方面,我們會參考三位大師的消文,第一個是通理大師的《楞嚴經指掌疏》、第二個是圓瑛法師的《楞嚴經注解》、第三個是海仁老法師的注解,在消文方面是這樣參考。好,我們最後作一個總結。

甲三、結勸
真如(常住真心)

《楞嚴經》的整個觀念就是「返妄歸真」,「返妄歸真」你要先瞭解什麼是真妄;首先我們看左邊的這個叫生滅心,我們的生滅心從八識產生的,八識叫做「異熟、思量、了境」。「異熟」就是它創造了業力,那這個業力當中產生一個「思量」、產生一個自我觀念,然後再去「了」別外「境」。所以我們剛開始,我們看下面這個,由上而下(由左而右)的箭頭叫做「受用果報」,「過去」跟「現在」,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業、現在產生很多的果報,福報大的人產生安樂的果報,福報差的人產生痛苦的果報,總而言之,我們會產生很多很多的感受。這個感受跟第六意識接觸的時候,又產生一個想法,又會去創造「未來」,這個想法又造業,所以我們生滅心不離開八識。所以《楞嚴經》其實是在破八識;這個八識講起來只有二個字,什麼叫八識?一個是「受」,由第八識主導,你過去是什麼業,它就現出什麼果報、給你什麼感受。你感到很快樂,不要太高興,那只是一時的感受,生滅心;你感到很痛苦,也不要沮喪,那也是第八識一時的感受而已。我們今天如果跟著感受而走,就產生很多顛倒想,然後就這樣子,過去的業創造今生的果報,這個果報受用以後又創「造」一個「業」,這個業又創造一個果報、又讓我們產生感受,這感受又讓我們產生錯誤的思想,就產生一個生死的輪回。所以我們怎麼辦呢?我們看上面這個「正念真如」(逆流照性),首先第一個、你就是不要跟著感覺走、不要跟著妄想走,「逆流照性」,逆生死流而照了你清淨的本性,然後慢慢的從第六意識、回到第七、回到第八,最後「啪」回到「真如」本性,找到你清淨本然的家。然後在這個家當中,以不生滅心提起你的佛號,這個佛號「正念」的力量,魔王不能干擾你、煩惱不能干擾你,佛號的力量就特別的堅固,禪淨雙修。所以我們說:以《楞嚴經》的三昧破除煩惱障,以念佛來構成感應道交,就是這個道理,以心力來感應佛力。這就是我們整個《楞嚴經》的觀念。當然這要講二年(哈哈),我們今天只是帶大家走一趟。今天很多觀念你們聽不懂,很正常、很正常;你要聽得懂,那你後面就不用聽了,對不對!我們今天只是挑出它的綱目,下一次開始會細細的帶大家把整個《楞嚴經》走一次;聽完,二年以後再來看這個「要義」,你就很清楚了。好今天講到這地方,回向。


1.《楞嚴經》的整個觀念是什麼?
2.《楞嚴經》是破第幾識?
3. 什麼是「逆流照性」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