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要义讲记 2-3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要义讲记 2-3 Empty 《楞嚴經》要义讲记 2-3

帖子 由 Admin 周六 三月 26, 2016 2:05 pm

不過這地方「耳根圓通」是怎麼樣?它要你聽聲音;比如說,現在我們大家聽聲音,「誒你聽到一些聲音」,我們習慣性聽到音聲以後、就產生感受,然後就隨著這個音聲去流轉。我們一般是向外攀緣,因為有感受的刺激、產生攀緣心;那這個時候不是,它是反聞聞自性,說「你怎麼會聽到聲音呢?為什麼能夠聽到聲音呢?那個能聽的是誰?是誰在聽聲音?」這時候你開始向內去觀察,就是那個心,然後觀進去、慢慢觀進去,到最後啪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找到那個聞性。我們這佛性,表現在眼睛叫「見性」、表現在耳朵叫「聞性」,見聞覺知都有它的本性,任何一個地方回家,都可以找到你的家。所以耳根圓通,它的所緣境就是你清淨的本性,是從聽聲音當中迴光返照。〈念佛圓通章〉不是這樣,它的所緣境是佛號,直接憶念佛號、直接感應道交,然後悟到本性。所以這二個不一樣,這二個我們到經文的時候再詳細說明。總而言之,它整個正行就是要你「反聞聞自性」一個觀念。

那它的助行呢,再看第二個「助行」:修首楞嚴王三昧有二個地方要注意的:第一個就是四種的「清淨明誨」,「明誨殷勤,戒乘俱急」這是三世諸佛一種很明確的教「誨」,這是講到戒法的問題了。佛陀的戒法有性戒跟遮戒:遮戒有時候是因時制宜,有哪一尊佛到這個地方,他有時候制、有時候沒有制,因為環境不同、根機不同;但是殺盜婬妄四根本重戒,是三世諸佛出世一定會制的,所以這四種「明誨」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婬、不妄,這是三世諸佛很明確的教誨,這是一定要遵守的。所以修首楞嚴王三昧要守四根本重戒,這第一個助行。


第二個「道場安立,顯密互資」。修首楞嚴王三昧,你要有一個「道場」、有一個清淨的環境,要結界而且要持咒。為什麼要持咒呢?要防止鬼神障。因為我們無量劫來,有時候冤親債主剛好到鬼神界去了,這個時候你要持咒保護自己,因為你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。所以它整個首楞嚴王三昧有二個助行:第一個是持戒清淨,第二個是你要誦咒來保護自己,這到經文都會說明它的一個正行、助行。而這二個修習之前的前方便就是:第一個、瞭解你的目標在哪裡,你為什麼要修習?第二個、你今天所對治的是什麼?是六根門頭的習氣。這就是整個《楞嚴經》講了三卷半,所謂返妄歸真的方法,這個是講到修行。

第三段講到「修學位次」,那麼修行當然有它的過程,「無漸次而立漸次,能曆之正助圓彰」。在修行當中有一個「能曆」的心,就是能念的心,我們這一念心從它不變的體性是沒有「漸次」的,真如的清淨法身沒有所謂前後、好壞的漸次,從本質上是沒有漸次;但是從它的數量來說、從它隨緣的作用來說,「而」安「立」了「漸次」。這意思是說,我們要把心帶回家,每個人對家的感覺是相同也不同、是不同也相同。這句話怎麼說呢?你看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,光明是一樣的;但是這二個數量不一樣,有大小的差別。所以說你今天把心帶回家,雖然大家的所緣境都是清淨的本性、都是家,但是它的數量還是有它的差別,所以在沒有漸次當中「而」勉強安立漸次。這時候你今天就是「正助圓彰」,「正」行就是正念真如、「助」行就是持戒誦咒。你所曆的位次是「即位次而非位次,所曆之轉依如幻」。那麼你所建立的過程也是一樣,「即位次」它數量的確是有位次,但是它本質也是沒有「位次」的。所以「轉依如幻」。這個「轉依」就是轉我們的妄想、轉我們的攀緣心,而「依」止常住真心,你每一次的修學都要讓你的妄想慢慢減少,知道「誒,這是妄想」,然後讓它慢慢減少,所謂的「心常覺照、不隨妄轉」,轉煩惱而依止真如。修學位次,我們今天要注意一個觀念就是「轉」字。

《楞嚴經》在經文當中沒有講到一句「斷除煩惱」,沒有這句話,這是本經跟其他經典不同的地方,它認為煩惱就是真如,你不要斷它,但你不隨它轉。就是說你知道它是煩惱,不要跟著它轉,它自己就變化了。你看著它,它自己就變化了,你不要把它消滅掉,你只要覺悟,保持覺悟就好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重點在「心常覺照」。古人說:「主人翁啊,你要醒一醒。」就是這個道理,從《楞嚴經》的觀念就是說,怎麼判定你的修學有沒有進步啊?就是你那個明瞭的心、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誒你發覺妄想減少很多了,你發覺你的想法都是從內心的道理生起的,很少從外境刺激產生的。你出家十年的時候,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;出家二十年以後,外境對你的影響愈來愈少了,你就進步了。

所以整個《楞嚴經》講到五十五個階位,都在判定今天你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你是老是用「我喜歡做什麼」,那就完了,你還是活在感覺當中,那就完了,你這個人根本沒有在修首楞嚴王三昧。你在整個修學觀念當中,經常告訴自己:「我應該做什麼、我一定要做什麼」,這種觀念愈來愈多、愈來愈強,你這個人就成功了,就是說,你今天能夠慢慢的轉妄想而成為真心。所以《楞嚴經》很多枝末的東西都不講,就講根本:生死的痛苦、煩惱的障礙是有根本的,就是妄想;你就是喜歡跟著感覺走,所有諸佛菩薩的功德也有根本,就是跟著道理走、跟著「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」的真理走、跟著「大佛頂性」而走。這部分經文講很多,我們只大概的先說一下「修學位次」。好,講「分別真妄、返妄歸真、修學位次」,到這個地方,其實首楞嚴王三昧全部講完了,《楞嚴經》的修學講完了;後面的部分,蕅益大師說「這二段是多餘的」。為什麼叫多餘呢?當然有它的功能,就是防止我們墮入邪惡,叫「破邪顯正」。因為我們今天內心累積了很多的妄想,那現在要把妄想逼出來的時候,妄想會產生一個反彈的作用,所以我們要注意。第一個是「七趣」的「差別」:

1. 怎樣借音聲反聞聞自性?
2.《楞嚴經》的助行是什麼?
3.《楞嚴經》為什麼不講斷煩惱?
4. “喜歡做什麼”與"應該做什麼”有什麼區別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