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7-6

向下

 《楞嚴經》講記 17-6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17-6

帖子 由 Admin 周一 七月 11, 2016 9:52 a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7-6

所以我們凡夫只能夠說迷,但是我們沒有失,迷惑而不失,換句話說我們還是有希望可以回家的。當然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怎麼樣?我們講達妄本空、知真本有,你先找到我們的家。找到我們的家,我們看到我們前面所說的,都是在妄想中去找。你不是離開了妄想有另外一個真心,不是的,就是你妄想生起的時候,你生起不迷、不取、不動,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回家的路,妄想的本身就是回家的路,離開了妄想就沒有回家的路了。

這個地方佛陀說的「如我垂手等無差別」,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這個真妄不二的道理。好,這個地方是講到我們凡夫一個迷惑的狀態,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個樣子?是二層的迷惑所構成的。好,我們看:癸五、約標指顯見性無還(分二︰子一陳請;子二開示)子一、陳請這個「標指」指的「標」月之「指」,那這個「指」頭,指的是佛陀的教法,月亮指的是我們眾生的心性。佛陀假借教法來開顯心性,也就是要我們借教觀心的意思,從一個「標月指」的譬喻,來開顯我們「見性」是無所歸還的。

我們為什麼有妄想?因為有外境、才有妄想。誒,你讚歎我,所以我很歡喜。所以這個妄想怎麼樣?總有一天要歸還給別人,因為你跟別人借的,因為他講了這句話,所以你才歡喜,所以這句話消失的時候,你歡喜的心要歸還給誰?你從什麼地方來,就要歸還給別人。但是真如本性它不隨外境而生,也不隨外境而滅,它沒有所謂的歸「還」;開顯這個道理。「有還」跟「無還」的道理,這段佛陀講得很清楚。好,這一科分二段:第一段「陳請」,第二段「開示」。這個地方,阿難尊者一方面陳述自己的心得,一方面請佛陀繼續的說法,我們看經文:聞法雖悟

阿難承佛悲救深誨,垂泣叉手而白佛言:「我雖承佛如是妙音,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。
仍依妄心---而我悟佛現說法音,現以緣心允所瞻仰。
未認本心---徒獲此心,未敢認為本元心地。
請佛除疑---願佛哀湣宣示圓音,拔我疑根,歸無上道。」

這個地方有四小段,前面的三段是阿難尊者陳述他自己聽到前面一段「約垂手顯見性無減」以後他個人的一個心得,我們看第一段。「阿難」尊者他「承」受「佛」陀慈「悲」的「救」護,以及他一個「深」刻的教「誨」。教「誨」什麼呢?簡單的講就是教誨所謂真妄不二的道理。我們在妄想當中,其實我們真性沒有失掉,你說百千大海變成一個波浪,波浪也是水的一部分,它也沒有離開本性。從這個真妄不二的教「誨」,這時候阿難尊者非常感動「垂」淚,可以說是悲從心來,眼淚不自覺的掉下來。這時候很自然的交「叉」雙「手」,現出一個合掌的姿態,表示一種虔誠恭敬;來白告佛陀說:我阿難尊者身為一個凡夫,我雖然承蒙佛陀如是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開示,講到真妄不二的道理,我試著覺悟我這個微妙光明的心性,是本自圓滿,而且是常住不滅。

1. 找到回家的路,在什麼中去找?
2. 解釋「有還」與「無還」的道理?
3. 用大海與波浪解釋真妄不二的道理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