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7-1
《楞嚴經》講記 17-1
《楞嚴經》講記 17-1
第十七堂課︰
監院法師慈悲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三十八頁,卯二、示顛倒相我們佛法的修學,跟我們一般世間的做學問,在過程當中有一點的類似,但是它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。世間的學問,它只是增長一種生命的知識;佛法的修學,它是要得到一種真實的受用,它是要能夠改造生命、離苦得樂的。當然當我們談到生命的時候,我們就知道跟我們的內心是有關係的。所以要改造生命,就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,我們說是調伏我們的心念;但是當我們開始去注意我們的念頭的時候,我們發覺:不得了,這個念頭變化多端,不可捉摸,變化太厲害。你看我們有時候起一個很強烈的善念,發菩提心要廣度眾生;有時候我們生起一個非常粗重的惡念,想要傷害自己、傷害別人。而最可怕的是,這個善念跟惡念都是同一個念頭發出來的。你看印光大師說:秦檜的前生是雁蕩山的一個苦行僧,你看他第二生,變成一個追求名利的一個政客。
所以我們很難想像,秦檜他這樣一種名利心這麼重的人,前生是個持戒清淨的苦行僧,我們很難想像的;但是就是同一個念頭表現出來。所以我們對心念是:當我們開始調伏它的時候,我們發覺根本作不了主,你把它調好,它又變化,調好又變化。所以我們有時候會想說:那這怎麼辦呢?當然我們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。我們的心,同時是一個魔鬼,也同時是一個慈悲的佛陀。那之所以會變成這麼樣的不可捉摸,這當中有一個原因的,這個原因我們沒辦法突破,我們就永遠沒辦法去掌控它,是它掌控你,它要怎麼樣,它就怎麼樣。從本經的觀念來說,我們今天的心會變成這麼多元化的不可捉摸,因為我們這個明瞭的心中有一念的迷惑,迷真起妄,我們迷失了本性,所以我們開始隨順妄想,這個妄想就是攀緣心。我們那一念的迷惑的心,使令我們忘了我是誰、忘了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,我們開始用攀緣心,攀緣外境的時候,我們就開始受外境的影響,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。當我們的心變成攀緣心的時候,它非常可怕了:它遇到一個不好的環境,它就開始變成邪惡;它來到一個好的環境,它變成正常。所以你控制不了自己,因為它開始向外攀緣。所以我們現在,在本經的開示當中,你現在要修行它之前,你要調整它,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,因為它無始劫來都是這樣子,變化多端,它根本不受別人管束,你拿它沒辦法。那怎麼辦呢?第一件事情,把心帶回家,你不要管它、你管不了它的。
我們講到先成就「不變之體」。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,先迴光返照我們這一念心它的一個本來面目,所謂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的本來面目,從這個生滅當中,先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,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。我們可以這樣子講,一個人行菩薩道,你看這個人行菩薩道,他剛開始動盪不安,一下子起煩惱、一下子菩提心很強,這種人都沒有真正安住。一個人真正找到自己的家以後,他的身心世界就安定下來,外境怎麼樣的動、風怎麼樣的吹,他就走他該走的路。所以一個人菩薩道真正的安住,是要能夠找到不變的體,他整個身心世界穩定下來;從不變當中,開始修他的作用──隨緣,借假修真。在這麼多的因緣當中,假借這個因緣幹什麼呢?一方面積功累德成就菩薩的萬德莊嚴,一方面度化眾生,借假修真。所以你看本經,它講了十卷,就是在講怎麼去調伏這一念心。它告訴你:第一個、你沒辦法調伏它的,因為它太厲害了,你只能夠先把自己安住下來,找到你生命的本體;然後從本體當中再出來,這個時候從隨緣當中積功累德。所以你看我們到時候會講到,首楞嚴王三昧的修行就是二個內涵:第一個、成就「不變」;第二個、成就「隨緣」,最後的目標是「萬德莊嚴」。好,那我們現在第一件事情先找到「不變」,不變當中,本經講到七處破妄、十番顯見,這個地方所要描述的觀念就是「達妄本空、知真本有」。
1. 為什麼秦檜的前生是雁蕩山的一個苦行僧,第二生變成一個追求名利的一個政客?
2. 為什麼我們的心會變成這麼多元化的不可捉摸?我們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?
3. 一個人菩薩道真正的安住與隨緣是什麼?
第十七堂課︰
監院法師慈悲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三十八頁,卯二、示顛倒相我們佛法的修學,跟我們一般世間的做學問,在過程當中有一點的類似,但是它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。世間的學問,它只是增長一種生命的知識;佛法的修學,它是要得到一種真實的受用,它是要能夠改造生命、離苦得樂的。當然當我們談到生命的時候,我們就知道跟我們的內心是有關係的。所以要改造生命,就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,我們說是調伏我們的心念;但是當我們開始去注意我們的念頭的時候,我們發覺:不得了,這個念頭變化多端,不可捉摸,變化太厲害。你看我們有時候起一個很強烈的善念,發菩提心要廣度眾生;有時候我們生起一個非常粗重的惡念,想要傷害自己、傷害別人。而最可怕的是,這個善念跟惡念都是同一個念頭發出來的。你看印光大師說:秦檜的前生是雁蕩山的一個苦行僧,你看他第二生,變成一個追求名利的一個政客。
所以我們很難想像,秦檜他這樣一種名利心這麼重的人,前生是個持戒清淨的苦行僧,我們很難想像的;但是就是同一個念頭表現出來。所以我們對心念是:當我們開始調伏它的時候,我們發覺根本作不了主,你把它調好,它又變化,調好又變化。所以我們有時候會想說:那這怎麼辦呢?當然我們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。我們的心,同時是一個魔鬼,也同時是一個慈悲的佛陀。那之所以會變成這麼樣的不可捉摸,這當中有一個原因的,這個原因我們沒辦法突破,我們就永遠沒辦法去掌控它,是它掌控你,它要怎麼樣,它就怎麼樣。從本經的觀念來說,我們今天的心會變成這麼多元化的不可捉摸,因為我們這個明瞭的心中有一念的迷惑,迷真起妄,我們迷失了本性,所以我們開始隨順妄想,這個妄想就是攀緣心。我們那一念的迷惑的心,使令我們忘了我是誰、忘了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,我們開始用攀緣心,攀緣外境的時候,我們就開始受外境的影響,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。當我們的心變成攀緣心的時候,它非常可怕了:它遇到一個不好的環境,它就開始變成邪惡;它來到一個好的環境,它變成正常。所以你控制不了自己,因為它開始向外攀緣。所以我們現在,在本經的開示當中,你現在要修行它之前,你要調整它,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,因為它無始劫來都是這樣子,變化多端,它根本不受別人管束,你拿它沒辦法。那怎麼辦呢?第一件事情,把心帶回家,你不要管它、你管不了它的。
我們講到先成就「不變之體」。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,先迴光返照我們這一念心它的一個本來面目,所謂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的本來面目,從這個生滅當中,先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,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。我們可以這樣子講,一個人行菩薩道,你看這個人行菩薩道,他剛開始動盪不安,一下子起煩惱、一下子菩提心很強,這種人都沒有真正安住。一個人真正找到自己的家以後,他的身心世界就安定下來,外境怎麼樣的動、風怎麼樣的吹,他就走他該走的路。所以一個人菩薩道真正的安住,是要能夠找到不變的體,他整個身心世界穩定下來;從不變當中,開始修他的作用──隨緣,借假修真。在這麼多的因緣當中,假借這個因緣幹什麼呢?一方面積功累德成就菩薩的萬德莊嚴,一方面度化眾生,借假修真。所以你看本經,它講了十卷,就是在講怎麼去調伏這一念心。它告訴你:第一個、你沒辦法調伏它的,因為它太厲害了,你只能夠先把自己安住下來,找到你生命的本體;然後從本體當中再出來,這個時候從隨緣當中積功累德。所以你看我們到時候會講到,首楞嚴王三昧的修行就是二個內涵:第一個、成就「不變」;第二個、成就「隨緣」,最後的目標是「萬德莊嚴」。好,那我們現在第一件事情先找到「不變」,不變當中,本經講到七處破妄、十番顯見,這個地方所要描述的觀念就是「達妄本空、知真本有」。
1. 為什麼秦檜的前生是雁蕩山的一個苦行僧,第二生變成一個追求名利的一個政客?
2. 為什麼我們的心會變成這麼多元化的不可捉摸?我們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?
3. 一個人菩薩道真正的安住與隨緣是什麼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