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6-3
《楞嚴經》講記 16-3
《楞嚴經》講記 16-3
所以這在整個大乘佛法扮演重要的角色,就是如果你只看到生滅變化的一部分,你很難發菩提心的,你為什麼發菩提心呢?生命都是變化的,那這個變化以後你就死亡,死亡以後到偏空就涅槃,就什麼都沒有了,那生命是沒有價值的。所以今天我們從這個地方看這個觀念,「變者受滅,彼不變者元無生滅,雲何於中受汝生死?」我們看到經文,佛陀不斷的在告訴我們一個生命觀,就是你今天要走大乘佛法,你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:生命有變化的部分,讓我們產生出離心,有所放下;但是生命當中有它永恆的部分,讓我們有所承當。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講話很少講單方面的,有所放下、有所追求,有所看破、有所承當,因為他看到的生命是二部分,變化的一部分、不變化的一部分。那這個就是大乘佛法,為什麼他能夠「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能夠無住又生心、生心又無住?因為大乘佛法看到生命是看到二方面,這個智慧引導一個人的行為。
我們從這一段經文當中,其實波斯匿王所覺悟的沒有那麼深,其實他覺悟不到「看到真如本性」,他只是相信有來生,看到在死亡到來的時候,有些東西是不受死亡破壞,能夠貫穿死亡,包括業力、包括你六根的本性,所以他知道有來生,他感到很安慰,是這樣子而已,他的覺悟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好,這一段是佛陀對波斯匿王斷滅見的啟請的一個開示。好,我們看下一段:癸四、約垂手顯見性無減(分二︰子一疑問;子二示答)子一、疑問
這一段佛陀就正式的來回答阿難尊者的問題。這個「垂手」就是手臂,佛陀上指於空、下指於地,可以說是上下的「垂手」,來開「顯」這個「見性」是沒有「增減」的。這個「十番顯見」,前面的三番都是把真妄作一個很清楚的切割:真實的東西是不變化的,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,可以說是破妄顯真。你看我們前面三段都是把這個盜賊跟主人作一個非常清楚的厘清;但是這一段以後就不太一樣,佛陀開始發明這個「真妄不二」的道理,其實賊就是主人,主人也可能會變成賊。
那問題在哪裡呢?就是在迷悟的差別,你迷惑的時候全部是盜賊,你覺悟的時候盜賊全部變成主人。那這一段就不容易理解了,已經慢慢達到真妄不二的道理。當然不容易理解的東西,佛陀是有善巧的,我們看佛陀的回答。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是「疑問」,第二段是「示答」。我們看阿難尊者心中的疑問,看經文:子一、疑問
阿難即從座起,禮佛合掌,長跪白佛:「世尊!若此見聞必不生滅,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?願興慈悲洗我塵垢。」
佛陀在前面講到在生命的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本性以後,「阿難」尊者有一個疑惑,他就「從座」位當中站「起」來,「禮佛合掌,長跪」而「白」告「佛」陀說:佛陀啊,假設我們六根門頭中這個「見聞」嗅嘗覺知它的本性是「不生滅」的,是本來清淨。那佛陀為什麼在前面的文訶責「我」們生死凡夫是無始劫來「遺失」了「真」如本「性」,生起煩惱,「顛倒行事」,造作罪業,最後自取流轉?希望佛陀能夠「興」起大「悲」心,為我等開示心中的疑惑,來「洗」清「我」心中的「塵垢」,這個「塵垢」就是心中的疑惑。
這段經文,古德的意思是說,阿難尊者聽到了前面的經文說是「變者受滅,彼不變者元無生滅」,有生滅跟不生滅。那這個道理跟前面的第三十三頁,三十三頁講到說:佛陀訶責我們,說我們的心是「念念生滅、是顛倒行事、是認物為己」,最後「輪回是中自取流轉」。那他的意思就是說:既然我們的本性是不生滅的,那為什麼佛陀說我們是凡夫眾生呢?提出這個問題,應該我們每一個人早就應該成佛了,那為什麼我們還是一個凡夫?提出這個問題。我們看佛陀的回「答」:子二、示答(分二︰醜一順世立喻;醜二正以法合)醜一、順世立喻回「答」當中分佛陀二段:第一個是「順示立喻」,第二個是「正以法合」。佛陀先隨「順」世俗的因緣安「立」一個譬「喻」,因為佛陀曾經說「諸有智者要以譬喻才能夠開悟」,要用這個簡單的譬喻來開顯深妙的道理。好,我們看經文:示臂倒相
1. 走大乘佛法要訓練自己的雙向思考是什麼?
2. 如果把「真」比作「主人」,「妄」比作「賊」,「主人」與「賊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?「主人」與「賊」 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?
3. 為什麼阿難問世尊:「若此見聞必不生滅,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?」
所以這在整個大乘佛法扮演重要的角色,就是如果你只看到生滅變化的一部分,你很難發菩提心的,你為什麼發菩提心呢?生命都是變化的,那這個變化以後你就死亡,死亡以後到偏空就涅槃,就什麼都沒有了,那生命是沒有價值的。所以今天我們從這個地方看這個觀念,「變者受滅,彼不變者元無生滅,雲何於中受汝生死?」我們看到經文,佛陀不斷的在告訴我們一個生命觀,就是你今天要走大乘佛法,你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:生命有變化的部分,讓我們產生出離心,有所放下;但是生命當中有它永恆的部分,讓我們有所承當。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講話很少講單方面的,有所放下、有所追求,有所看破、有所承當,因為他看到的生命是二部分,變化的一部分、不變化的一部分。那這個就是大乘佛法,為什麼他能夠「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能夠無住又生心、生心又無住?因為大乘佛法看到生命是看到二方面,這個智慧引導一個人的行為。
我們從這一段經文當中,其實波斯匿王所覺悟的沒有那麼深,其實他覺悟不到「看到真如本性」,他只是相信有來生,看到在死亡到來的時候,有些東西是不受死亡破壞,能夠貫穿死亡,包括業力、包括你六根的本性,所以他知道有來生,他感到很安慰,是這樣子而已,他的覺悟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好,這一段是佛陀對波斯匿王斷滅見的啟請的一個開示。好,我們看下一段:癸四、約垂手顯見性無減(分二︰子一疑問;子二示答)子一、疑問
這一段佛陀就正式的來回答阿難尊者的問題。這個「垂手」就是手臂,佛陀上指於空、下指於地,可以說是上下的「垂手」,來開「顯」這個「見性」是沒有「增減」的。這個「十番顯見」,前面的三番都是把真妄作一個很清楚的切割:真實的東西是不變化的,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,可以說是破妄顯真。你看我們前面三段都是把這個盜賊跟主人作一個非常清楚的厘清;但是這一段以後就不太一樣,佛陀開始發明這個「真妄不二」的道理,其實賊就是主人,主人也可能會變成賊。
那問題在哪裡呢?就是在迷悟的差別,你迷惑的時候全部是盜賊,你覺悟的時候盜賊全部變成主人。那這一段就不容易理解了,已經慢慢達到真妄不二的道理。當然不容易理解的東西,佛陀是有善巧的,我們看佛陀的回答。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是「疑問」,第二段是「示答」。我們看阿難尊者心中的疑問,看經文:子一、疑問
阿難即從座起,禮佛合掌,長跪白佛:「世尊!若此見聞必不生滅,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?願興慈悲洗我塵垢。」
佛陀在前面講到在生命的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本性以後,「阿難」尊者有一個疑惑,他就「從座」位當中站「起」來,「禮佛合掌,長跪」而「白」告「佛」陀說:佛陀啊,假設我們六根門頭中這個「見聞」嗅嘗覺知它的本性是「不生滅」的,是本來清淨。那佛陀為什麼在前面的文訶責「我」們生死凡夫是無始劫來「遺失」了「真」如本「性」,生起煩惱,「顛倒行事」,造作罪業,最後自取流轉?希望佛陀能夠「興」起大「悲」心,為我等開示心中的疑惑,來「洗」清「我」心中的「塵垢」,這個「塵垢」就是心中的疑惑。
這段經文,古德的意思是說,阿難尊者聽到了前面的經文說是「變者受滅,彼不變者元無生滅」,有生滅跟不生滅。那這個道理跟前面的第三十三頁,三十三頁講到說:佛陀訶責我們,說我們的心是「念念生滅、是顛倒行事、是認物為己」,最後「輪回是中自取流轉」。那他的意思就是說:既然我們的本性是不生滅的,那為什麼佛陀說我們是凡夫眾生呢?提出這個問題,應該我們每一個人早就應該成佛了,那為什麼我們還是一個凡夫?提出這個問題。我們看佛陀的回「答」:子二、示答(分二︰醜一順世立喻;醜二正以法合)醜一、順世立喻回「答」當中分佛陀二段:第一個是「順示立喻」,第二個是「正以法合」。佛陀先隨「順」世俗的因緣安「立」一個譬「喻」,因為佛陀曾經說「諸有智者要以譬喻才能夠開悟」,要用這個簡單的譬喻來開顯深妙的道理。好,我們看經文:示臂倒相
1. 走大乘佛法要訓練自己的雙向思考是什麼?
2. 如果把「真」比作「主人」,「妄」比作「賊」,「主人」與「賊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?「主人」與「賊」 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?
3. 為什麼阿難問世尊:「若此見聞必不生滅,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?」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