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5-4
《楞嚴經》講記 15-4
《楞嚴經》講記 15-4
這一段經文我們根據圓瑛法師的注解,他講得比較好。我們先解釋什麼叫「新新不住」。「新新不住」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色身是前後變化的,所以圓瑛法師說:前念叫做「舊」,後念叫做「新」。你看你的色身,你看昨天的色身叫做「舊」,這是舊的你,今天的色身是新的你。就是我們的這個色身它會從「舊」而變成「新」,新的東西又變成舊、又變成另外一個新,這就是一種前後變化。
第二個、它在變化當中又「念念」的「遷謝」,這個就是一種前後的相續,前面是講變化相,這是講相續。就是這個前念即滅,後念即生,舊的一消失,新的馬上產生,它不會產生斷滅,它會有一種所謂相續的相貌出來。那這個波斯匿王對色身的觀察是透過這個「比量」的瞭解,他知道:我的色身是一個變化相、是相續相。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:就像這個香「火」,你看那個香,你把這個香插上去,我們感覺這個香是不動,其實它是在變化,它的香慢慢的燒慢慢的燒,「漸漸」的就把炭的部分給燒掉了,所以它是慢慢的趨向「殞亡」,最後消失掉。所以我「決」定「知」道我的色「身」總有一天會消「滅」會窮「盡」的,不可能像金剛不壞的。那「佛」陀的印證:「如是!」就是你對色身的觀察,「念念遷謝,新新不住」,這樣的一種變化相、相續相是正確的、是正確的。好,佛陀下一段就根據這樣的判斷再加以開示,我們再看下一段:
較量老少「大王!汝今生齡已從衰老,顏貌何如童子之時?」「世尊!我昔孩孺膚腠潤澤,年至長成血氣充滿;而今頹齡迫於衰耄,形色枯悴,精神昏昧,發白麵皺,逮將不久,如何見比充盛之時?」
前面波斯匿王講到他生命的一個相續變化,佛陀就從這個相續變化當中作一個比較。佛陀說:「大王」啊,你現在的年「齡已」經慢慢的「衰老」。這一段我們講一下。波斯匿王是跟佛陀同一天出生,也就是說他現在這個時候是六十二歲了,佛陀也六十二歲了,所以他的年齡已經衰老。那你這個外「貌」跟孩「童」的「時」候相比,有什麼不同呢?你說你這個變化,到底是愈變愈好,還是愈變愈壞呢?問這個問題,說是變化是沒有錯,是怎麼個變法呢?波斯匿王回答說:我的變化是這樣子的,我跟您老報告。「我」過去做「孩」子的時候,我的皮「膚」,這個「腠」就是我的紋理非常的豐潤光澤,小時候皮膚非常好,豐潤光澤。
我們講生命是變化,是怎麼變化呢?慢慢的長大以後,「年」紀慢慢「長」大,「血氣」非常的「充滿」,誒,這就是變化。從一個年輕到壯年,最後呢,「而今頹齡」,到了這個衰老的年「齡」,「迫於衰耄」,這個「迫」就是為光陰所逼迫,也就是我們改變不是我們自己願意的,是被光陰所逼「迫」,而變成了「衰耄」。這個「衰」六十歲叫「衰」,七十歲叫「老」,八十歲叫「耄」。那我現在已經到了六十二歲了,已經慢慢的達到「衰耄」的年齡。達到這個年齡,他的身心世界是什麼相貌呢?色身外表看起來已經是非常的幹「枯」憔「悴」,沒有像前面那麼的光澤豐潤;內在的「精神」也變得「昏昧」不清了。頭「發」漸漸的「白」了,「面」皮漸漸的產生很多的「皺」紋,我在想,我再過也不會太久了。所以現在的身心世界,怎麼能夠跟年輕的時候「比」較呢!所以根據這個波斯匿王的描述,他的變化是從一個年輕的時候變到一個強盛時期,再從強盛時期變到一個衰老時期,他的身心世界是這樣子變化的。對這樣的一種變化是比較粗的,佛陀又繼續的再追問,我們看「詳」細的再審問:
詳述變相佛言:「大王!汝之形容應不頓朽。」王言:「世尊!變化密移我誠不覺,寒暑遷流漸至於此。何以故?我年二十雖號年少,顏貌已老初十歲時,三十之年又衰二十,於今六十又過於二,觀五十時宛然強壯。世尊!我見密移雖此殂落,其間流易且限十年,若複令我微細思惟,其變甯惟一紀二紀?實為年變;豈惟年變?亦兼月化;何直月化?兼又日遷;沈思諦觀,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
這個是把整個變化相講出一個比較詳細的說明。「佛」陀說:「大王」啊,你這個外表的色身、內在精神的變化,「應」該「不」是突然間變化的吧!你說你現在慢慢老了,「形色枯悴,精神昏昧」,應該不是突然產生的吧!波斯匿王說:是的,我身心世界的變化是「變化密移」,是有很多很多微細的小變化,構成一個大變化,而這樣的小變化,其實微細來說我實在是沒有感覺的。就像我們變化,古人常說「草裡的冬瓜,不見其大,但是漸漸在長。」你看那個冬瓜,今天看這麼大、明天看也這麼大,其實它每一秒都在長大,這變化是剎那剎那變化。所以我對變化其實是很難感覺出來的,總而言之,是由「寒暑」,寒暑就是一年一年,一年就一個「寒暑」,一個個年過去,慢慢的到了現在六十二歲,這樣很多的小變化構成一個大變化。變化是一個什麼相貌呢?「何以故?」是這麼一個變化呢?就回憶了,他說:我記得在二十的時候,那時候叫做「年少」,那我的「顏貌已」經老於十歲了,就是二十歲跟十歲比,已經比較老了。「三十」歲「又」比「二十」更「衰」老。現在是「六十二」歲,再「觀」察「五十」歲的「時」候,誒,五十歲還算是「強壯」。所以說波斯匿王的結論是:人出生以後是一天一天的衰老。衰老他這地方是用十年來作一個判斷。
這以下再把它細分。「世尊!我」看到了這個微細的變化,這樣的一種衰老遷變,所謂的「殂落」,這中「間」的遷「流」變化,前面只是約著「十年」。假設讓「我」能很「微細」的根據智慧來觀察,其實我們的「變」化,何止是「一紀」;「一紀」就是十二年,不是十年,是十二年,微細來說是一「年」年在「變」化;也不只是一「年」在「變」化,應該是一個「月」一個月在變「化」;當然也不只一個「月」,是一天;乃至於我把心靜下來的時候,我可以觀察到我的身心世界是「剎那剎那」、是「念念之間」都沒有「停」止的,這個生命就像是一個水流,它是一個動態的。所以我「知」道「我」的「身」心世界,從這個動態的「變」化,我感到我一天天的衰老,所以我得到一個結論,我有一天一定會死亡。這是波斯匿王在佛陀的追問之下,把他整個生命的變化情況說出來。
這一段的經文,基本上雖然是出自波斯匿王之口,但是得到佛陀的印證。這段的一個因緣觀,他講到二個觀念,值得我們一提的:一個是講到「諸行無常」、一個是「諸法無我」。那「無常」的意思是說,我們的生命是前後變化的,而變化從這個經文上來看是剎那剎那的、念念之間的變化。比如說:誒,我現在怎麼樣。其實你講的這個「我」,已經是前一剎那的「我」,現在的我又是一個新的「我」。所以我們的生命是怎麼樣?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環境,我們不是靜態的,生命沒有所謂的靜態的,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在動,所有的因緣都在動。所以我們要覺悟我們是活在一個變化的、動態的環境,這叫「諸行無常」。
1. 什麼叫「新新不住」?
2. 什麼叫「念念遷謝」?
3. 解釋經文:「世尊!變化密移我誠不覺,寒暑遷流漸至於此。何以故?我年二十雖號年少,顏貌已老初十歲時,三十之年又衰二十,於今六十又過於二,觀五十時宛然強壯。世尊!我見密移雖此殂落,其間流易且限十年,若複令我微細思惟,其變甯惟一紀二紀?實為年變;豈惟年變?亦兼月化;何直月化?兼又日遷;沈思諦觀,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
4.上段經文出自波斯匿王之口,這個因緣觀中的二個觀念是什麼?
這一段經文我們根據圓瑛法師的注解,他講得比較好。我們先解釋什麼叫「新新不住」。「新新不住」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色身是前後變化的,所以圓瑛法師說:前念叫做「舊」,後念叫做「新」。你看你的色身,你看昨天的色身叫做「舊」,這是舊的你,今天的色身是新的你。就是我們的這個色身它會從「舊」而變成「新」,新的東西又變成舊、又變成另外一個新,這就是一種前後變化。
第二個、它在變化當中又「念念」的「遷謝」,這個就是一種前後的相續,前面是講變化相,這是講相續。就是這個前念即滅,後念即生,舊的一消失,新的馬上產生,它不會產生斷滅,它會有一種所謂相續的相貌出來。那這個波斯匿王對色身的觀察是透過這個「比量」的瞭解,他知道:我的色身是一個變化相、是相續相。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:就像這個香「火」,你看那個香,你把這個香插上去,我們感覺這個香是不動,其實它是在變化,它的香慢慢的燒慢慢的燒,「漸漸」的就把炭的部分給燒掉了,所以它是慢慢的趨向「殞亡」,最後消失掉。所以我「決」定「知」道我的色「身」總有一天會消「滅」會窮「盡」的,不可能像金剛不壞的。那「佛」陀的印證:「如是!」就是你對色身的觀察,「念念遷謝,新新不住」,這樣的一種變化相、相續相是正確的、是正確的。好,佛陀下一段就根據這樣的判斷再加以開示,我們再看下一段:
較量老少「大王!汝今生齡已從衰老,顏貌何如童子之時?」「世尊!我昔孩孺膚腠潤澤,年至長成血氣充滿;而今頹齡迫於衰耄,形色枯悴,精神昏昧,發白麵皺,逮將不久,如何見比充盛之時?」
前面波斯匿王講到他生命的一個相續變化,佛陀就從這個相續變化當中作一個比較。佛陀說:「大王」啊,你現在的年「齡已」經慢慢的「衰老」。這一段我們講一下。波斯匿王是跟佛陀同一天出生,也就是說他現在這個時候是六十二歲了,佛陀也六十二歲了,所以他的年齡已經衰老。那你這個外「貌」跟孩「童」的「時」候相比,有什麼不同呢?你說你這個變化,到底是愈變愈好,還是愈變愈壞呢?問這個問題,說是變化是沒有錯,是怎麼個變法呢?波斯匿王回答說:我的變化是這樣子的,我跟您老報告。「我」過去做「孩」子的時候,我的皮「膚」,這個「腠」就是我的紋理非常的豐潤光澤,小時候皮膚非常好,豐潤光澤。
我們講生命是變化,是怎麼變化呢?慢慢的長大以後,「年」紀慢慢「長」大,「血氣」非常的「充滿」,誒,這就是變化。從一個年輕到壯年,最後呢,「而今頹齡」,到了這個衰老的年「齡」,「迫於衰耄」,這個「迫」就是為光陰所逼迫,也就是我們改變不是我們自己願意的,是被光陰所逼「迫」,而變成了「衰耄」。這個「衰」六十歲叫「衰」,七十歲叫「老」,八十歲叫「耄」。那我現在已經到了六十二歲了,已經慢慢的達到「衰耄」的年齡。達到這個年齡,他的身心世界是什麼相貌呢?色身外表看起來已經是非常的幹「枯」憔「悴」,沒有像前面那麼的光澤豐潤;內在的「精神」也變得「昏昧」不清了。頭「發」漸漸的「白」了,「面」皮漸漸的產生很多的「皺」紋,我在想,我再過也不會太久了。所以現在的身心世界,怎麼能夠跟年輕的時候「比」較呢!所以根據這個波斯匿王的描述,他的變化是從一個年輕的時候變到一個強盛時期,再從強盛時期變到一個衰老時期,他的身心世界是這樣子變化的。對這樣的一種變化是比較粗的,佛陀又繼續的再追問,我們看「詳」細的再審問:
詳述變相佛言:「大王!汝之形容應不頓朽。」王言:「世尊!變化密移我誠不覺,寒暑遷流漸至於此。何以故?我年二十雖號年少,顏貌已老初十歲時,三十之年又衰二十,於今六十又過於二,觀五十時宛然強壯。世尊!我見密移雖此殂落,其間流易且限十年,若複令我微細思惟,其變甯惟一紀二紀?實為年變;豈惟年變?亦兼月化;何直月化?兼又日遷;沈思諦觀,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
這個是把整個變化相講出一個比較詳細的說明。「佛」陀說:「大王」啊,你這個外表的色身、內在精神的變化,「應」該「不」是突然間變化的吧!你說你現在慢慢老了,「形色枯悴,精神昏昧」,應該不是突然產生的吧!波斯匿王說:是的,我身心世界的變化是「變化密移」,是有很多很多微細的小變化,構成一個大變化,而這樣的小變化,其實微細來說我實在是沒有感覺的。就像我們變化,古人常說「草裡的冬瓜,不見其大,但是漸漸在長。」你看那個冬瓜,今天看這麼大、明天看也這麼大,其實它每一秒都在長大,這變化是剎那剎那變化。所以我對變化其實是很難感覺出來的,總而言之,是由「寒暑」,寒暑就是一年一年,一年就一個「寒暑」,一個個年過去,慢慢的到了現在六十二歲,這樣很多的小變化構成一個大變化。變化是一個什麼相貌呢?「何以故?」是這麼一個變化呢?就回憶了,他說:我記得在二十的時候,那時候叫做「年少」,那我的「顏貌已」經老於十歲了,就是二十歲跟十歲比,已經比較老了。「三十」歲「又」比「二十」更「衰」老。現在是「六十二」歲,再「觀」察「五十」歲的「時」候,誒,五十歲還算是「強壯」。所以說波斯匿王的結論是:人出生以後是一天一天的衰老。衰老他這地方是用十年來作一個判斷。
這以下再把它細分。「世尊!我」看到了這個微細的變化,這樣的一種衰老遷變,所謂的「殂落」,這中「間」的遷「流」變化,前面只是約著「十年」。假設讓「我」能很「微細」的根據智慧來觀察,其實我們的「變」化,何止是「一紀」;「一紀」就是十二年,不是十年,是十二年,微細來說是一「年」年在「變」化;也不只是一「年」在「變」化,應該是一個「月」一個月在變「化」;當然也不只一個「月」,是一天;乃至於我把心靜下來的時候,我可以觀察到我的身心世界是「剎那剎那」、是「念念之間」都沒有「停」止的,這個生命就像是一個水流,它是一個動態的。所以我「知」道「我」的「身」心世界,從這個動態的「變」化,我感到我一天天的衰老,所以我得到一個結論,我有一天一定會死亡。這是波斯匿王在佛陀的追問之下,把他整個生命的變化情況說出來。
這一段的經文,基本上雖然是出自波斯匿王之口,但是得到佛陀的印證。這段的一個因緣觀,他講到二個觀念,值得我們一提的:一個是講到「諸行無常」、一個是「諸法無我」。那「無常」的意思是說,我們的生命是前後變化的,而變化從這個經文上來看是剎那剎那的、念念之間的變化。比如說:誒,我現在怎麼樣。其實你講的這個「我」,已經是前一剎那的「我」,現在的我又是一個新的「我」。所以我們的生命是怎麼樣?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環境,我們不是靜態的,生命沒有所謂的靜態的,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在動,所有的因緣都在動。所以我們要覺悟我們是活在一個變化的、動態的環境,這叫「諸行無常」。
1. 什麼叫「新新不住」?
2. 什麼叫「念念遷謝」?
3. 解釋經文:「世尊!變化密移我誠不覺,寒暑遷流漸至於此。何以故?我年二十雖號年少,顏貌已老初十歲時,三十之年又衰二十,於今六十又過於二,觀五十時宛然強壯。世尊!我見密移雖此殂落,其間流易且限十年,若複令我微細思惟,其變甯惟一紀二紀?實為年變;豈惟年變?亦兼月化;何直月化?兼又日遷;沈思諦觀,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
4.上段經文出自波斯匿王之口,這個因緣觀中的二個觀念是什麼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