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5-2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5-2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15-2

帖子 由 Admin 周六 六月 25, 2016 8:10 p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5-2

蕅益大師在這段說:為什麼阿難尊者聽到道理會舒適安樂呢?我們知道阿難尊者在前面「七處破妄」的時候,把我們這一念心,可以說是破到覓心了不可得,阿難尊者當時的心情非常的驚怖,因為他產生一種斷滅的思想。經過前面「十番顯見」的前面二科,發明見性是不生不滅的,所以這時候他找到永恆生命的一個依止處。所以你看那個禪師開悟以後,他說「我終於找到生命的落腳處了」,就是在生命的變化當中、他有一個依止處。所以阿難尊者的心情也是這樣,他找到一個心中的落腳處,所以他感到舒適安樂。我們再看第二段:

悔前迷執---念無始來失卻本心,妄認緣塵分別影事。剛剛的「身心泰然」是講他現在的一個狀態;這一段是他過去的回憶,憶「念」過去「無始」劫「來」忘「失」了自己的真如「本」性,一直跟著心中的「緣塵分別影事」,其實這個就是一種妄想。妄想為什麼分成這三段呢??首先我們看「緣塵」,妄想的生起是由六塵引生的,就是攀緣六塵,一定要有一個所觀境;第二個、有一個能「分別」的心,我們對六塵產生一個分別的功能。?這個分別的心跟這個所緣的境,心境和合的時候,產生一個「影」像。比如說今天我這個心去接觸這個花的時候,我產生一種分別,「這個花很漂亮」,那這個「花很漂亮」就是一個影像、就是一個印象,這就是我一個想法。那我每一次都起這個想法的時候,這個想法就會產生一個引導的作用,「誒,這個花很漂亮」。其實我們就活在一種「心境和合產生一種影像」,而這個影像假設我們不加以破斥,時間久了對我們就會產生一定的牽動作用。所以你看我們生命累積很多很多的──有正面的影像、有負面的影像,這個都是所謂妄想。我們會從過去的經驗、過去的影像當中,來產生行動。這個就是由「緣塵」產生「分別」,由「分別」產生「影」像。那這個是阿難尊者對過去的一個回憶。我們再看第三段:

以喻發明---今日開悟,如失乳兒忽遇慈母。會眾請問---合掌禮佛,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、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。

現在終於能夠「開悟」了。這個「開悟」從本經來說就是「達妄本空、知真本有」,知道妄想是生滅的、是空寂的、是沒有真實體性的,而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是本來具足、是經常存在的。那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孩,「遇」到了「慈」悲的「母」親,找到了一個生命的依止,找到一個生命依止的一個心情。這個時候,他一方面「合掌」、一方面「禮佛」,表示對佛陀的感恩。一方面他心中希望「如來」能夠進一步的開「顯出身心」當中「真實」跟「虛妄」,所謂「生滅」跟「不生滅」這「二」種差別的體「性」。這段經文當中,蕅益大師說:阿難尊者從前面二番的開示,已經領悟到了我們這個真如本性的存在,但是並沒有很深刻。所以他這個時候希望能夠進一步的啟請。而這一段的啟請,基本上阿難尊者並沒有開口,他只是心中一種願望,這叫做「密請」。這樣的啟請,其實是阿難尊者最後的啟請,所以他這啟請,可以說貫通整個《楞嚴經》後半段整個到第三卷的經文,都是因為這樣的密請,而佛陀的開示。那這是阿難尊者聽完了前面二科的「十番顯見」、顯出見性的一個情況。我們再看波斯匿王的反應:

醜二、匿王顯問那麼「匿王」、波斯「匿王」的「顯問」,他是直接用開口的方式來請問的,我們看經文:

外道邪見---時,波斯匿王起立白佛:「我昔未承諸佛誨敕,見迦旃延、毗羅胝子鹹言:『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。』
心中疑惑---我雖值佛,今猶狐疑,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?
至誠請問---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。」

在聽過前面二番的開顯見性以後,波斯匿王的反應是相當的強烈,所以這個「時」候在法會當中「波斯匿王」就站起來了。阿難尊者當時並沒有開口,但是這個時候波斯匿王開口了,他「白」告「佛」陀說:「我」過去還沒有親近「佛」陀、還沒有聽聞佛法之前,我曾經親近過外道,這當中值得我們一提的有二種的大外道,一個是「迦旃延」、一個是「毗羅胝子」。這個「迦旃延」跟「毗羅胝子」,這二個外道,是在整個印度六師外道當中的其中二師。

印度外道基本的思想,有六種思想,就是六種師,這六師當中每一個師都有十五個弟子,所以就九十個外道,再加上他的師父六師,就構成了九十六種外道,其實這個九十六種外道就是六種思想。這個「迦旃延」跟「毗羅胝子」他們的思想是怎麼樣呢?「迦旃延」這個外道的思想是認為:生命是由大梵天所創造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每一個人死了以後,還要回到大梵天去。所以你在整個過程當中,造善也不會創造安樂的果報、造惡也不可能去創造痛苦的果報,我們生命只要做一件事,就是歸依大梵天,創造一個「天人合一」的思想就可以,這是「迦旃延」的一個思想,這大梵天的思想。這個「毗羅胝子」,我們一般叫做自然外道,他認為生命就是一個偶然,這個生命就像是一個樹葉,從這個樹上飄下來,有時候往東邊飄、有時候往西邊飄,所以生命的快樂跟痛苦只是一個偶然。你為什麼會有痛苦?你為什麼會快樂?這是完全沒有因緣的:就你的運氣比較不好,所以你痛苦;你運氣比較好,所以你快樂。所以這種思想也是一個「撥無因果」。

1. 分三段來解釋「緣塵分別影事」的產生過程?
2. 從本經來說「開悟」是什麼?
3. 解釋九十六個外道的由來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