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4-3
《楞嚴經》講記 14-3
《楞嚴經》講記 14-3
這個時候佛陀就展開自己這個「兜羅綿」,就是非常柔細、非常潔白的,這個具足網縵之相的紫金光手,張開他的五輪指端,這個時候來教誨阿難尊者及與會大眾說:「我」最「初成」就佛道的時候,我來到了鹿野苑當中,來度化「阿若多五比丘等」。這一段我們說明一下。佛陀當初的出家是在夜晚的時候,騎了一匹白馬,可以說是不告而別,偷偷的離開了王宮,到了這個森林當中去修習苦行。那淨飯王在第二早上一覺醒過來找不到王子,非常緊張,就派人四處的去找,後來找到了悉達多太子,但是這個時候太子表明他的心境,他絕對不再回去。這個時候國王沒辦法,就在貴族當中派出了五個年輕有為的年輕人來保護太子,或者說是照顧太子,做太子的侍者,就是後來的五比丘。那這五個人就追隨佛陀,來到了苦行林修學苦行。那苦行苦到最後實在太痛苦了,一天吃一麻一麥,這五個人當中,有三個受不了苦行就離開了,剩下二個跟在佛陀的旁邊。
經過六年的苦行以後,佛陀體驗到一個道理:原來悟道在心,非關形骸。覺悟是心地法門,你把色身弄壞了也沒有用。古德說:這個車子你把它打壞沒有用,那是牛,牛不動,你要打牛,不能打車子。這個時候經過六年的苦行,佛陀就接受牧羊女以羊奶所做成的糜乳粥,來增長自己的體力。那這二個跟隨佛陀苦行的居士,看到佛陀吃了這個糜乳粥,以為佛陀退了道心,他們二個喜歡修苦行,二個後來也離開了。佛陀吃了糜乳粥以後精神大振,就走到一棵菩提樹下,那個地方有一個金剛的石頭法座,佛陀登上法座,開始思惟、迴光返照自己的身心世界:我為什麼會有身心世界?你從什麼地方來?我們開始不再順著因緣走了,開始怎麼樣?迴光返照,找我們的本來面目。從白天到晚上,到黑夜的時候,突然間「夜睹明星,朗然大悟」,看到星星以後,佛陀真正的開悟,就成就佛道,就在因緣當中、在生滅的法中找到了一個不生滅的、眾生本具的佛性。
成佛以後,佛陀剛開始(一個人把心帶回家以後,他從家裡面再出來,那就不一樣,稱性起修)就觀察,他第一個要度的就是這五比丘,因為這五個比丘跟他很有緣。他就離開了菩提樹,走到鹿野苑去找之前跟隨他的那五個居士。這個時候就跟他們講四諦法門,三轉四諦法門。初轉的時候,第一個「阿若多」就是憍陳如第一個成就阿羅漢果,佛陀就給他一個名稱叫「最初解」。什麼叫「阿若多」呢?就是佛陀給他的名稱叫「最初解」,他最初解悟我空的真理。這就是佛陀「征名」,征這個「阿若多」的名稱。那三轉以後,其他的四比丘也都次第的成就阿羅漢果,就是後來最初的僧團。就是:佛寶;法寶,最初轉的法寶是四諦法門;那最初的僧團呢,僧寶就是這五比丘。
這個時候在楞嚴會上,這「五比丘」五個長老也在座。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這些「四眾」弟子──在家二眾、出家二眾說:我常常跟你們講四諦法門,說「一切眾生」之所以「不」能「成」就大乘的「菩提」跟小乘的「阿羅漢」,主要是因為「客塵煩惱」之「所」耽「誤」。我們的鏡子本來是光明的,後來為什麼鏡子看不到呢?不是鏡子有問題,是因為上面有灰塵。你只要把灰塵去掉,鏡子就恢復它的光明。所以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本性呢?因為我們被「客塵煩惱」所迷惑了、所耽誤了。所以這個時候就問當時在眾的這些「五比丘」,你們「當時」最初「開悟」成就聖道的時候,是什麼「因」緣而開悟的?那這個地方是提出這個問。
寅二、陳那答我們看「陳那」比丘,陳那尊者就阿若憍陳如最初解的回「答」,這段回答有點意思,很有道理的。我們看經文:
自陳得悟 時,憍陳那起立白佛:「我今長老,于大眾中獨得解名,因悟客塵二字成果。似喻發明---明客世尊!譬如行客投寄旅亭,或宿或食,宿食事畢,俶裝前途,不遑安住,若實主人自無攸往。如是思惟:『不住名客,住名主人,以不住者名為客義。』明塵 又如新霽,清暘升天,光入隙中,發明空中諸有塵相,塵質搖動,虛空寂然。如是思惟:『澄寂名空,搖動名塵,以搖動者名為塵義。』」
1.「阿若多」是什麼意思?
這個時候佛陀就展開自己這個「兜羅綿」,就是非常柔細、非常潔白的,這個具足網縵之相的紫金光手,張開他的五輪指端,這個時候來教誨阿難尊者及與會大眾說:「我」最「初成」就佛道的時候,我來到了鹿野苑當中,來度化「阿若多五比丘等」。這一段我們說明一下。佛陀當初的出家是在夜晚的時候,騎了一匹白馬,可以說是不告而別,偷偷的離開了王宮,到了這個森林當中去修習苦行。那淨飯王在第二早上一覺醒過來找不到王子,非常緊張,就派人四處的去找,後來找到了悉達多太子,但是這個時候太子表明他的心境,他絕對不再回去。這個時候國王沒辦法,就在貴族當中派出了五個年輕有為的年輕人來保護太子,或者說是照顧太子,做太子的侍者,就是後來的五比丘。那這五個人就追隨佛陀,來到了苦行林修學苦行。那苦行苦到最後實在太痛苦了,一天吃一麻一麥,這五個人當中,有三個受不了苦行就離開了,剩下二個跟在佛陀的旁邊。
經過六年的苦行以後,佛陀體驗到一個道理:原來悟道在心,非關形骸。覺悟是心地法門,你把色身弄壞了也沒有用。古德說:這個車子你把它打壞沒有用,那是牛,牛不動,你要打牛,不能打車子。這個時候經過六年的苦行,佛陀就接受牧羊女以羊奶所做成的糜乳粥,來增長自己的體力。那這二個跟隨佛陀苦行的居士,看到佛陀吃了這個糜乳粥,以為佛陀退了道心,他們二個喜歡修苦行,二個後來也離開了。佛陀吃了糜乳粥以後精神大振,就走到一棵菩提樹下,那個地方有一個金剛的石頭法座,佛陀登上法座,開始思惟、迴光返照自己的身心世界:我為什麼會有身心世界?你從什麼地方來?我們開始不再順著因緣走了,開始怎麼樣?迴光返照,找我們的本來面目。從白天到晚上,到黑夜的時候,突然間「夜睹明星,朗然大悟」,看到星星以後,佛陀真正的開悟,就成就佛道,就在因緣當中、在生滅的法中找到了一個不生滅的、眾生本具的佛性。
成佛以後,佛陀剛開始(一個人把心帶回家以後,他從家裡面再出來,那就不一樣,稱性起修)就觀察,他第一個要度的就是這五比丘,因為這五個比丘跟他很有緣。他就離開了菩提樹,走到鹿野苑去找之前跟隨他的那五個居士。這個時候就跟他們講四諦法門,三轉四諦法門。初轉的時候,第一個「阿若多」就是憍陳如第一個成就阿羅漢果,佛陀就給他一個名稱叫「最初解」。什麼叫「阿若多」呢?就是佛陀給他的名稱叫「最初解」,他最初解悟我空的真理。這就是佛陀「征名」,征這個「阿若多」的名稱。那三轉以後,其他的四比丘也都次第的成就阿羅漢果,就是後來最初的僧團。就是:佛寶;法寶,最初轉的法寶是四諦法門;那最初的僧團呢,僧寶就是這五比丘。
這個時候在楞嚴會上,這「五比丘」五個長老也在座。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這些「四眾」弟子──在家二眾、出家二眾說:我常常跟你們講四諦法門,說「一切眾生」之所以「不」能「成」就大乘的「菩提」跟小乘的「阿羅漢」,主要是因為「客塵煩惱」之「所」耽「誤」。我們的鏡子本來是光明的,後來為什麼鏡子看不到呢?不是鏡子有問題,是因為上面有灰塵。你只要把灰塵去掉,鏡子就恢復它的光明。所以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本性呢?因為我們被「客塵煩惱」所迷惑了、所耽誤了。所以這個時候就問當時在眾的這些「五比丘」,你們「當時」最初「開悟」成就聖道的時候,是什麼「因」緣而開悟的?那這個地方是提出這個問。
寅二、陳那答我們看「陳那」比丘,陳那尊者就阿若憍陳如最初解的回「答」,這段回答有點意思,很有道理的。我們看經文:
自陳得悟 時,憍陳那起立白佛:「我今長老,于大眾中獨得解名,因悟客塵二字成果。似喻發明---明客世尊!譬如行客投寄旅亭,或宿或食,宿食事畢,俶裝前途,不遑安住,若實主人自無攸往。如是思惟:『不住名客,住名主人,以不住者名為客義。』明塵 又如新霽,清暘升天,光入隙中,發明空中諸有塵相,塵質搖動,虛空寂然。如是思惟:『澄寂名空,搖動名塵,以搖動者名為塵義。』」
1.「阿若多」是什麼意思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