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4-2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4-2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14-2

帖子 由 Admin 周五 六月 17, 2016 8:23 a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4-2

癸二、約客塵顯見性不動(分二:子一默請;子二正示)子一、默請

佛陀再一次的從不同的角度,來發明「見性」的道理。那這個地方是「約客」,這個客人是相對主人來說,主人他是沒有來去的相,那客人是來來去去叫「客」;這個灰「塵」是相對於虛空,你看虛空中有很多灰塵,虛空是不動搖的,那灰塵是上下左右擺動的。從這個客人跟灰塵的生滅當中,來「顯」現這個「見性」是不生不滅、是不搖「不動」的,因為他必須從對比當中、從因緣的對比當中,去顯現這個寂常心性的一個相貌出來。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是「默請」,第二段是「正示」。我們看「默請」,看經文:

默請---阿難雖複得聞是言,與諸大眾口已默然,心未開悟,猶冀如來慈音宣示,合掌清心,佇佛悲誨。

這個「默請」就是阿難尊者他不是開口來啟請,是用默然的方式、是用一種行動的方式,來請佛陀繼續慈悲的開示見性的道理。看經文。「阿難」尊者聽到佛陀前面所說的「如是見性是心非眼」,所謂的盲人,你看他眼根敗壞,他也能夠見,只是他見到暗相而已;但是他能見的心性並沒有破壞掉,只是他過去有那個業力,所以他看到的一路都是暗相,那是業力的關係、是因緣的關係,跟見性是沒有關係的。從這個道理,他跟整個法會「大眾」,他的表態是嘴巴表示「默然」。這個「默然」,古德說:阿難尊者到這個地方是「言窮理盡」,無話可說了;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的、全盤性的「開悟」眾生本具、諸佛所證的寂常心性,還沒有完全開悟。所以這個時候希望佛陀「慈」悲,再加以詳細的開「示」。但是他這個時候並沒有講話,他只是默默的坐在那個地方,心中很虔誠、手中「合掌」,眼睛看著佛陀,期待「佛」陀進一步的開示,就是以默然的方式來啟請。

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古德說這一段默請的道理有二層意思:第一個、阿難尊者從前面的七處破妄到前面初番的顯見,阿難尊者到這個地方跟之前不一樣。你看前面佛陀講完一個觀念、阿難尊者又提出一個問題,佛陀破斥、阿難尊者又提出一個問題,那疑惑是相當的多。那到這個地方,阿難尊者可以說是言窮理盡,無話可說了,對於妄想是什麼相貌──什麼是生滅心、什麼是不生滅心,已經有一點初步的概念。也就是說他對整個真如本性,已經能夠初步的直下承當,這個是第一層意思。第二層意思,阿難尊者雖然能夠初步的直下承當,但是因為習氣太重。你看我們平常六根接觸六塵,我們哪幾個人心地法門是這樣子迴光返照的?都是這樣出去的,都是心隨境轉。那這一條路怎麼樣?太熟了,我們這路走得太習慣了。那麼因為迷惑太久了,所以只是一番的開示,不足以破除我們心中的這個障礙。雖然佛陀講的道理他都能夠接受,但是他希望佛陀「您再給我開藥」,因為這個病太重了,這個隨順攀緣──六根攀緣六塵、向外的攀緣這個路太熟了,所以他請佛陀再進一步開示。

好我們看,既然阿難尊者有這樣的一個心境來啟請,佛陀就「正」式的開「示」,我們眾生心當中,什麼是生滅、什麼是不生滅,把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開顯出來。

子二、正示(分三:醜一征名驗解;醜二現相證成;醜三結會責失)醜一、征名驗解(分三:寅一如來問;寅二陳那答;寅三如來印可)寅一、如來問

這當中有三段:「一、征名驗解;二、現相證成;三、結會責失」。第一段「征名驗解」。佛陀「征」問這個阿若憍陳那的「名」稱,征問他的「名」稱來考「驗」在座的比丘,是怎麼去「解」悟空性的道理。也就是說佛陀剛開始並沒有直接回答,佛陀請在座的長老比丘回答當初是怎麼覺悟空性的?那佛陀再作一個印證。佛陀先征問「名」,然後再開解。這當中有三段:第一個「如來問」,第二個「陳那答」,第三個「如來印可」。我們看:

如來問---爾時,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,開五輪指,誨勅阿難及諸大眾:「我初成道,于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:『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,皆由客塵煩惱所誤。』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?」

1. 寂常心性是一個什麼相貌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