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3-5
《楞嚴經》講記 13-5
《楞嚴經》講記 13-5
阿難,汝先答我見光明拳,此拳光明因何所有?雲何成拳?汝將誰見?」阿難言:「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,故有光明。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。」
這個地方佛陀提出了三個問題。「阿難」,你之前回「答我」說你「見」到我這個「拳光明」,那這個「拳」頭釋放出種種的「光明」。那這個光明是什麼「因」緣而「有」?這第一個問題。第二個、為什麼會產生這個「拳」頭?第二個問題。第三個、你阿難尊者是用什麼來「見」這個拳頭?佛陀提出三個問題。我們看阿難尊者怎麼回答,就知道他的一個心態,從他的回答當中就知道他心中的盲點在哪裡。「阿難言:『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,故有光明。』」「阿難」尊者說:我回答您,您為什麼拳頭上有光明呢?因為您「佛」陀的身上,您整個身「體」都是「閻浮檀金」。「閻浮檀」是印度一個樹木的名稱,它翻成中文叫做「勝金」(殊勝的勝,黃金的金)。因為這種樹它的整個枝幹花果,都是顯現一種紫金色,而這個紫金色比真實的黃金還更加的美麗莊嚴,叫勝金。因為佛陀的身「體」都是「閻浮檀金」,而且「赩」,這個「赩」就是殊勝莊嚴,像一座「寶山」。這樣的一種莊嚴的身相,是過去一種「清淨」的善業「所」引「生」的,所以佛陀的拳頭「有光明」。因為佛陀過去修了善業,所以全身都是有光明,全身都有光明,所以您拳頭也有光明。這是阿難尊者的第一個回答。第三個問題,佛陀問:那你用什麼去見呢?阿難尊者說:「我」用「眼」睛來見。就是我有眼睛,我當然不可能用嘴巴去見,我用眼睛去見的。第二個問題,那這個拳頭是怎麼形成的呢?(因為我的五輪的手指,我把它彎曲,我們把這個手彎曲就變成拳頭,你打開來就變成掌、手掌。)因為佛陀您把它彎「屈」成一個「拳相」,所以就變成這個拳頭。我們從後面的經文來看,佛陀對阿難尊者這三個回答是不滿意的,因為他沒有回答到重點。我們解釋一下。古德說:其實釋迦牟尼佛提出三個問題,這個答案只有一個,這個答案是相同的。說佛陀身上為什麼有光明?為什麼你能夠見到?為什麼會有拳頭?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有真如本性。你沒有真如本性,你怎麼會有光明?佛陀的所有功德,都是從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。但是阿難尊者他因為身為一個凡夫,他無始劫來習慣用攀緣心,來看這個事情的外表、看事情的因緣,所以他的回答都是從表相上來回答。
你看,為什麼有這個光明?因為你有善業。我用什麼見?我用眼睛見。為什麼有拳頭?因為您把手指彎屈起來。這個三個問題都是從外在的事相回答,所以佛陀是一點都不滿意,所以佛陀後面會加以破斥。那麼佛陀第二段是用譬喻來暗示他、來暗示他,我們看經文:
陳述法喻佛告阿難:「如來今日實言告汝:『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』阿難!譬如我拳,若無我手不成我拳,若無汝眼不成汝見,以汝眼根例我拳理,其義均不?」迷執未悟阿難言:「唯然世尊!既無我眼不成我見,以我眼根例如來拳,事義相類。」
這以下有二段的回答,佛陀的問,阿難尊者的回答。「佛」陀針對「阿難」尊者這個回答,他提出一個譬喻,他說:我現在要用真「實」的語「言」來「告」訴你,我不再施設方便。在大乘佛法,凡是講到因緣的部分,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、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,這個都叫做方便,沒有講到根本的問題;但是講到真如本性,這個就講真實語了。真實語這個道理很深,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難理解,所以說即使「有智」慧的人,都「要」用「譬喻」才能夠瞭解這個深奧的道理。所以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說:「阿難!譬如」說「我」現在有「拳」頭,假設「我」沒有「手」,「我」就沒有「拳」頭。你看我為什麼有拳頭?因為我有手。我這個手可以變成掌、變成拳頭,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,才能產生拳頭。誒,這個道理是對的,佛陀說有手才能夠成就拳頭,用這個道理來譬喻說:假設你沒有「眼」睛,就「不」能構成「見」了,你有「眼根」才構成見。那這個意思就是說,佛陀用「眼根」才能夠產生見,來譬喻有手才有「拳」頭,那從這個譬喻問阿難尊者:你認為這二個譬喻是不是「均」等呢?道理上是不是均等呢?「阿難」尊者回答說:是啊,這個道理是均等的。
1. 佛陀提出三個問題,佛陀身上為什麼有光明?為什麼你能夠見到?為什麼會有拳頭?這三個問題的真實答案是什麼?阿難為什麼答錯?
2. 「若無我手不成我拳,若無汝眼不成汝見」 ,為什麼阿難認為這二個譬喻是均等的?
阿難,汝先答我見光明拳,此拳光明因何所有?雲何成拳?汝將誰見?」阿難言:「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,故有光明。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。」
這個地方佛陀提出了三個問題。「阿難」,你之前回「答我」說你「見」到我這個「拳光明」,那這個「拳」頭釋放出種種的「光明」。那這個光明是什麼「因」緣而「有」?這第一個問題。第二個、為什麼會產生這個「拳」頭?第二個問題。第三個、你阿難尊者是用什麼來「見」這個拳頭?佛陀提出三個問題。我們看阿難尊者怎麼回答,就知道他的一個心態,從他的回答當中就知道他心中的盲點在哪裡。「阿難言:『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,故有光明。』」「阿難」尊者說:我回答您,您為什麼拳頭上有光明呢?因為您「佛」陀的身上,您整個身「體」都是「閻浮檀金」。「閻浮檀」是印度一個樹木的名稱,它翻成中文叫做「勝金」(殊勝的勝,黃金的金)。因為這種樹它的整個枝幹花果,都是顯現一種紫金色,而這個紫金色比真實的黃金還更加的美麗莊嚴,叫勝金。因為佛陀的身「體」都是「閻浮檀金」,而且「赩」,這個「赩」就是殊勝莊嚴,像一座「寶山」。這樣的一種莊嚴的身相,是過去一種「清淨」的善業「所」引「生」的,所以佛陀的拳頭「有光明」。因為佛陀過去修了善業,所以全身都是有光明,全身都有光明,所以您拳頭也有光明。這是阿難尊者的第一個回答。第三個問題,佛陀問:那你用什麼去見呢?阿難尊者說:「我」用「眼」睛來見。就是我有眼睛,我當然不可能用嘴巴去見,我用眼睛去見的。第二個問題,那這個拳頭是怎麼形成的呢?(因為我的五輪的手指,我把它彎曲,我們把這個手彎曲就變成拳頭,你打開來就變成掌、手掌。)因為佛陀您把它彎「屈」成一個「拳相」,所以就變成這個拳頭。我們從後面的經文來看,佛陀對阿難尊者這三個回答是不滿意的,因為他沒有回答到重點。我們解釋一下。古德說:其實釋迦牟尼佛提出三個問題,這個答案只有一個,這個答案是相同的。說佛陀身上為什麼有光明?為什麼你能夠見到?為什麼會有拳頭?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有真如本性。你沒有真如本性,你怎麼會有光明?佛陀的所有功德,都是從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。但是阿難尊者他因為身為一個凡夫,他無始劫來習慣用攀緣心,來看這個事情的外表、看事情的因緣,所以他的回答都是從表相上來回答。
你看,為什麼有這個光明?因為你有善業。我用什麼見?我用眼睛見。為什麼有拳頭?因為您把手指彎屈起來。這個三個問題都是從外在的事相回答,所以佛陀是一點都不滿意,所以佛陀後面會加以破斥。那麼佛陀第二段是用譬喻來暗示他、來暗示他,我們看經文:
陳述法喻佛告阿難:「如來今日實言告汝:『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』阿難!譬如我拳,若無我手不成我拳,若無汝眼不成汝見,以汝眼根例我拳理,其義均不?」迷執未悟阿難言:「唯然世尊!既無我眼不成我見,以我眼根例如來拳,事義相類。」
這以下有二段的回答,佛陀的問,阿難尊者的回答。「佛」陀針對「阿難」尊者這個回答,他提出一個譬喻,他說:我現在要用真「實」的語「言」來「告」訴你,我不再施設方便。在大乘佛法,凡是講到因緣的部分,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、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,這個都叫做方便,沒有講到根本的問題;但是講到真如本性,這個就講真實語了。真實語這個道理很深,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難理解,所以說即使「有智」慧的人,都「要」用「譬喻」才能夠瞭解這個深奧的道理。所以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說:「阿難!譬如」說「我」現在有「拳」頭,假設「我」沒有「手」,「我」就沒有「拳」頭。你看我為什麼有拳頭?因為我有手。我這個手可以變成掌、變成拳頭,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,才能產生拳頭。誒,這個道理是對的,佛陀說有手才能夠成就拳頭,用這個道理來譬喻說:假設你沒有「眼」睛,就「不」能構成「見」了,你有「眼根」才構成見。那這個意思就是說,佛陀用「眼根」才能夠產生見,來譬喻有手才有「拳」頭,那從這個譬喻問阿難尊者:你認為這二個譬喻是不是「均」等呢?道理上是不是均等呢?「阿難」尊者回答說:是啊,這個道理是均等的。
1. 佛陀提出三個問題,佛陀身上為什麼有光明?為什麼你能夠見到?為什麼會有拳頭?這三個問題的真實答案是什麼?阿難為什麼答錯?
2. 「若無我手不成我拳,若無汝眼不成汝見」 ,為什麼阿難認為這二個譬喻是均等的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