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3-2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3-2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13-2

帖子 由 Admin 周五 六月 10, 2016 8:12 p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3-2

所以他就產生怎麼樣的一個依靠的心情呢?他說:其實在整個佛法當中,我不必自己「修」行,因為佛陀有無量的三昧,佛陀有首楞嚴王三昧、法華三昧、真如三昧,佛陀有無量三昧,他只要隨便賜給「我」一個「三昧」,我就能夠斷惑證真,我就能夠轉凡成聖。這地方就是阿難尊者自己心中的一個依靠,就是靠著佛陀而能夠解脫。所以你看他一路走來是一向多聞,他只是把佛法的道理記下來,而沒有把道理迴光返照他的內心,就是他收集很多的藥,但是都沒有拿藥來治病。為什麼?因為他想「我這個病,佛陀會幫我治,我不必自己治」。

他聽到前面「七處破妄」的經文以後,終於覺悟「身心」世界是「不」能互「相」取「代」的。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佛陀的身心世界,我阿難尊者的身心世界是我自己的身心世界,二個人是不能互相取代的。這地方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。在大乘的教理上說,福德資糧是可以互相的傳送,比如說,我們今天做早晚課,我們可以把這種福報回向給某個眾生,他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。所以龍樹菩薩在《智度論》上說:福報可以透過回向來加以輸送,但是善根不能互相取代。你說:誒我在修行當中,我跟阿彌陀佛的那種感覺、那種觀照智慧,我把這個智慧回向給你,不可能。你是顛倒的、你是愚癡的,別人拿你一點辦法也沒有、一點辦法也沒有。但是我修的福報,可以把福報回向給你,跟你分享,這一部分可以。所以呢,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的。所以阿難尊者說:我一路走來「失」掉了「我」的真如「本」性,雖然外表是現出「出家」相,但是我這個明瞭的「心」一直跟這個真如的道法、我空法空那種清淨本性的道法不相應,這種情況「譬如窮子舍父逃逝」。

這個譬喻是說:有一個大富長者,只有一個兒子,這個兒子本來家裡面是受用很多的珍寶;但是這個兒子總是覺得「在家裡面待著對他是不好」,他就起顛倒,一念的不覺,他想「我應該到外面去攀緣,找很多人、遇到很多事情才會快樂,在家裡面待是不快樂的」,這叫真如不守自性,它不願意守在自己的本性。這個有錢的公子哥就離開了家庭,跑到外面去,結果跑久了以後就迷失方向,再也回不了家了。那他家裡面雖然有很多的珍寶,但是他離開家以後,受用貧「窮」、種種病痛的痛苦。這個比喻我們無始劫來,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,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安住在我們的本性來受用這個功德,而攀緣六塵,結果創造整個生死的輪回,我們是自作自受。這個是阿難尊者聽完七處破妄以後,他自己的一個心得感想,可以說相當有體會,對自己出家生涯的一個回顧。再看下一段:依妄無得

今日乃知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與不聞等,如人說食終不能飽。

他以前總是覺得:他身為佛陀的侍者,整天靠在佛陀的身邊,他一定能夠──佛陀解脫,他也會跟著解脫的。所以他只是去增長自己的知識,沒有把這個知識產生一種內心的迴光返照,來調伏自己的妄想。所以呢,假設你「不」把這樣的一個智慧加以迴光返照,跟沒有聽「聞」是很相似的。就好像一個「人」只是述「說」:這個是青菜、這個是豆腐,但是你沒有親自去吃、沒有去受用,你的肚子還是「不能飽」足的。這個地方是阿難尊者的一個反省。好,我們看第三段:舍妄求真

世尊!我等今者二障所纏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惟願如來哀湣窮露,發妙明心開我道眼。

前面的二段是阿難尊者出家生涯的一個回顧;這一段是阿難尊者正式來啟請佛陀能夠開顯眾生本具的所謂的「寂常心性」。他說:「世尊」啊,「我」們這種凡夫眾生,我們這一念心被「二」種「障」礙之「所纏」繞:第一個是我執引生的煩惱障;第二個是法執產生的所知障。這二種障礙之所以會出現,因為我們沒有去觀照我們的「寂常心性」,那個「寂」靜的、「常」住的、從來就沒有生滅相的這一念「心性」,所以希望「如來」能夠依止大悲心,來開示我們在身心變化當中,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「寂常心性」,來「開」啟「我」智慧的「道眼」。

1. 為什麼「身心」世界是「不」能互「相」取「代」的?
2. 解釋為什麼「今日乃知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與不聞等,如人說食終不能飽。」?
3. 「我等今者二障所纏」,此處的「二障」指的是什麼?為什麼有「二障」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