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1-5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1-5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11-5

帖子 由 Admin 周五 五月 20, 2016 5:12 p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1-5

第二個就是佛陀即將開顯真心之前、在十番顯見之前,佛陀又再一次征心。那麼古德就說:佛陀為什麼經常會用征問的方式來回答?這個地方的目的就是要阿難尊者從問題當中,他自己產生迴光返照。為什麼一個人要自己迴光返照?我們可以這樣子講: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(哈哈),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。其實你自己不迴光返照,別人罵你是沒有用的、打你也沒有用、訂很多規矩完全沒有用,完全沒有用。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,我覺得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──他自己真的想改變,否則你只有等待時機。你規矩訂得再多,他頂多不犯錯,但是他不會改變。他不犯錯,他只是問題在裡面。一個人真正改變是他真正的迴光返照,觀察他的妄想是不真實的,我為什麼一定要根據我的妄想去痛苦?其實我可以創造更好的生命,我有更好的選擇。他那個時候的覺悟,他的整個修行是主動積極的,自己願意拜佛。當然我不是說要大家馬上改變,但是你有一天,你主動的告訴你自己:我願意去拜佛、我願意去歸依阿彌陀佛、我願意去念佛。你真實的從發心當中想要去用功的時候,你真實的是改變了。

所以佛陀在開顯真心之前,你看佛陀都是用問的方式,其實就是要他直下的迴光返照。但是阿難尊者身為一個當機眾,他必須示現一個凡夫相,所以他說:誒,我這一念心還是「推窮尋逐」,這就是我的心。感覺上他還是向外境攀緣,沒有真正的迴光返照。我們看佛陀在經典當中,很難得的用一種很嚴厲的口氣說「咄」,這個是佛陀用語當中最嚴厲的口吻,他是很嚴厲的訶責:這不是你的真心,我前面已經七處跟你破妄過了,你還認為這是你的心!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前面的破妄作一個總結;那下面就把破妄的整個內涵作一個總結,我們看把這個妄想的相貌詳細的說出來。我們看經文:

指名出過阿難矍然避座,合掌起立白佛:「此非我心,當名何等?」佛告阿難:「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,由汝無始至於今生,認賊為子,失汝元常,故受輪轉。」

那阿難尊者說:他這一念心是能夠思惟、能夠作種種的推度。佛陀說:這不是你的心。這個時候「阿難」的心情非常的驚怖,趕快從「座」位上站起來,「合掌起立」來「白」告「佛」陀說:這不是「我」真實的「心」,那這個是什麼呢?當時阿難尊者的心境,他的想法是說:我當初發心出家,就是用這一念心出家的──我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,才啟動我出家的心;乃至於我後來去攀緣佛陀的戒法去持戒,也是用這一念心。假設佛陀說「這一念心不是我真實的心」,那我不是一個斷滅嗎?那我不是一個沒有心的人?那我以後怎麼成佛呢?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,所以他恐怖到馬上從座位站起來,請示佛陀說:那這樣子到底這是什麼呢?「佛告阿難:『此是前塵虛妄相想』」。

我看前面的經文,佛陀七處破妄,阿難尊者說「我的心在內、在外、在中間」,佛陀只是說「不是這個、不是那個、不是這個、不是那個」。那到底是什麼?佛陀都沒有講。佛陀到這個地方之前,都沒有把妄想的相貌、所謂攀緣心的相貌明白的標出來;到這地方就把攀緣心的相貌標出來,所謂的「前塵虛妄相想」。

那這句話我們從三段來加以說明,分成三段:第一個是「前塵」。這個「前塵」就是外在的五塵,我們過去的業力、所謂眾生的共業,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創造出來。比如說我們今天生長在臺灣,我們有臺灣的天空、臺灣的山河大地、臺灣的房子,這個就是「前塵」,就是過去我們大家的共業,把臺灣的業力、臺灣的環境創造出來的,那這五塵現在我們的眼前。「虛妄」相。那我們個人的業力,就是別業,我們每個人的心去接觸這個五塵的時候,我們心中又出現一個我們自己受用的影像,這就是個人的業力了。

比如說,我們今天大家吃同樣的飯菜,飯菜叫做「前塵」;但是每一個人去看飯菜的時候,其實相狀不一樣。經典上說:福報大的人,看他的飯菜特別的美妙。十個人看這個飯菜,福報大的人,他看到的飯菜比一般人更加的漂亮、更加的好吃,共業中有別業。所以當外境出現在每個人心中一個影像的時候,叫做「虛妄」相,這就是個人的業力顯現出來。

「相想」,然後我根據這個虛妄相,產生很多很多的想像。比如說我們產生一個正面的想像,「這是一個美好的東西」,我們產生追求、產生貪愛;如果我產生一個負面的想像,就產生一個瞋恚的煩惱,希望遠離。總而言之,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呢?是由外境的帶動產生的。如果沒有外境,這個想法就沒有了。因為有「前塵」,才有你心中的「虛妄」相,才產生你這樣的「想」法。所以這個叫做什麼?這個叫攀緣心。當你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,這個念頭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,這種一時的情緒,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攀緣心。那這個攀緣心會有什麼樣的過失呢?會迷「惑」我們的「真性」。「由」於我們「無始」劫來都是「認」為這個攀緣心、把這個會破壞我們真性功德的「賊」,把它當做自己的兒「子」,而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,結果「失」去了我們自己的「父親」、失去我們的「常」住真心,所以就冤枉的「受」到生死「輪」回的痛苦。這個「妄想」,妄想它的一個作用,在《楞嚴經》的後面說它是一個局部的,你跟這個境接觸產生這個想法:有人讚歎你說「誒,你這個人很好」,你從「你這個人很好」這幾個字產生一個想法;有人說「你這個人不好」,你從外境當中又產生一個想法。所以它這個妄想是怎麼樣?是一個局部的刺激產生一個想法。那這樣子有什麼缺點呢?

說我們經常用這樣的一個思想過活、以這個當做我們生命的自體有什麼缺點?它的缺點就是說,佛陀講一個譬喻說:你有一個大海,大海被風一吹,產生一個水泡。那這個愚癡的人,他大海都不要,只要這個水泡。這個水泡有問題,水泡是一時的風吹,碰到石頭,產生一個生滅的水泡,但水泡一起來,到時候又消失掉了!所以當我們習慣性,一直要以我們的攀緣心當做真心的時候:第一個、我們永遠活在生滅法當中,因為境一變化,這個心就跟著變化;第二個、我們因為依止攀緣心,我們失掉更多的大海,其實我們忽略了整個真如本性無量的功德,而追求一個小水泡,因小失大啊、因小失大!這就是整個攀緣心的相貌,就是「前塵虛妄相想」。那麼佛陀一再的逼問,終於把阿難尊者心中的病源給逼出來了。當然逼出來,就有辦法對治了、有辦法對治了,佛陀後面會開十帖的藥,來破除這個「前塵虛妄相想」。到這個地方為止,等於是佛陀的破妄,七處破妄的一個總結。後面就是為開顯真心來作佈局。

好,我看下一段:壬二、正示真心有體驚怖求示---造善用此---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我佛寵弟,心愛佛故,令我出家。我心何獨供養如來,乃至徧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,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,皆用此心。

這一段是說明阿難尊者他心中的「驚怖」,而請「求」佛陀的開「示」。阿難尊者長久以來的心都是根據「前塵虛妄相想」,就是他這一念心是攀緣外境,才會產生一定的反應,如果外境沒有刺激他,他是不會有反應的,他習慣性是從外境來帶動他的心。那麼突然間佛陀說:咄,阿難尊者!此非汝心。這個時候他心中產生很大的害怕,那麼他把他害怕的心情表達出來。「阿難」尊者「白」告「佛」陀說:佛陀啊,「我」是「佛」陀八個堂兄弟中最小的一個堂「弟」、八王子中最小的,我當初的出家,我因為「愛」著「佛」陀美妙的三十二相、還有佛陀殊勝光明的形體,我因為攀緣這樣的一個殊勝的相貌,才下定決心捨棄世俗深重的五欲,才跟佛陀「出家」的。換句話說,佛陀,我當初發心是用這一念心來發心的,我是攀緣佛陀的殊勝相好出家的。這是第一點。第二點、我出家以後又怎麼樣呢?他的一個整個自利的功德,「我心何獨供養如來,乃至徧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」。我出家以後,我也非常的用功啊,「我」也是用這念攀緣的「心」來做佛陀的侍者,來把佛陀的整個生活照顧得很好,也因為這念心來好好持戒。「乃至」于未來有一天,這個地方開始推度(前面是講現在,這講未來),有一天我阿難尊者功德圓滿的時候,我也可以像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一樣,到十方世界,你看普賢菩薩「普賢行願威神力,普現一切如來前,一身複現剎塵身,一一遍禮剎塵佛」,我可以像普賢菩薩現出無量的身心世界,來供養無量的「諸佛」、來「承事」無量的「善知識」,也是用這一念心來親近十方「諸佛」、來「承事」「善知識」啊。我用這一念心,現在「供養如來」,我也用這念攀緣的心來供養十方「諸佛」。這個是講上求佛道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鐘。

1.佛陀為什麼經常會用征問的方式來回答?
2.一個人怎樣做才能真正改變自己?
3.佛陀說阿難的「推窮尋逐」之心是什麼?
4.什麼是「前塵虛妄相想」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