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1-4
《楞嚴經》講記 11-4
《楞嚴經》講記 11-4
應求征問征見 「阿難!汝今欲知奢摩他路,願出生死,今複問汝。」即時如來舉金色臂,屈五輪指,語阿難言:「汝今見不?」阿難言:「見。」所見 佛言:「汝何所見?」阿難言:「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,曜我心目。」能見 佛言:「汝將誰見」?阿難言:「我與大眾同將眼見。」
先到這個地方。這個地方佛陀有一段的問答,先有一段的「征見」,「征」問這個「見」的功能。佛陀問阿難尊者說:你現在要「知」道整個大乘的止觀法門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告訴我:你希望能夠「願」意「出」離「生死」的輪回、希望成就無上菩提。那我「今」天再「問」你一次。諸位要知道,這個地方有一層深意。佛陀其實前面問了七次的七處破妄,那這個地方再問一次,我們後面再加以說明為什麼要再問。佛陀再問他一次,這個「時」候佛陀在問之前就把他「金色」的手「臂」,把它伸展開來,因為佛陀的全身都是紫金光色,他的手臂也是一種「金色臂」。
那伸展手臂以後,他彎「屈」自己的「五輪指」,把自己的五指彎曲變成一個拳頭的相狀,把拳頭的相狀指給阿難尊者說:你現在看到我的拳頭嗎?「阿難」尊者說:我已經看到了。佛陀藉這個拳頭的一個外境,來啟動阿難尊者的一個見的功能,從見當中希望他能夠產生迴光返照,這是佛陀問阿難尊者的一個目的。好,我們看阿難尊者怎麼回答。「佛言:『汝何所見?』阿難言:『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,曜我心目。』」「佛」陀說:你剛剛「見」到了什麼呢?先問他所見的境。說:「我」看到佛陀「舉」起手「臂」,彎「屈」成一個拳頭,現出一個「光明」的「拳」頭,這個拳頭照「曜我」的內「心」、也照耀我的眼睛,「曜我心目」。阿難尊者如實的把他所見所想表達出來。「佛」陀這個時候再加以追問:「汝將誰見?」佛陀的問題不是問他「所見」,是問他「能見的是誰?」「念佛是誰?」這個時候「阿難」尊者說:「我」跟整個「與」會的「大眾」都是用我的「眼」睛去「見」。那這一段經文當中可以看得出來,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回答並不滿意,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。佛陀問他說「汝何所見?」一開始阿難尊者執著外境說「我看到拳頭」,佛陀再追問說:那你用什麼見呢?他說:我用眼睛去見。這個時候佛陀還是不滿意,所以佛陀再加以追問,佛陀一定要把他的問題點,要治病之前先把病源抓出來、把病源抓出來。我們看佛陀怎麼去追問阿難尊者:
就答征心佛告阿難:「汝今答我,如來屈指為光明拳,曜汝心目,汝目可見,以何為心當我拳曜?」阿難言:「如來現今征心所在,而我以心推窮尋逐,即能推者我將為心。」佛言:「咄!阿難!此非汝心。」
這個地方佛陀「就」著阿難尊者的回「答」,來加以「征」問「心」的所在。「佛告阿難」:你回「答我」說:我「如來」彎「屈」我的手「指」,而現出一個「光明」的「拳」頭,這個光明的拳頭照「曜」你的「心目」。那你說你用眼睛「見」到,那麼到底你用什麼樣的「心」來加以感受、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想像呢?你產生一個什麼心跟想像呢?用什麼來想像、用什麼來感受「我」這個光明的「拳」頭?我們常說「你在念佛」,那麼念佛是誰呢?你是用什麼東西來感受彌陀的功德?來感受這個無量光、無量壽呢?當然你不是用嘴巴,是用那一念心。那麼心在哪裡呢?就問這個問題。「阿難言:如來現今征心所在」,您「現」在問我「心」的處所,「我」現在「以」這一念「心」來「推窮尋逐」。他說:什麼是我的心呢?就是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我跟如來光明的拳頭接觸的時候,我會產生二種功能:第一個會產生「尋逐」,這個「尋逐」就是對於已經出現的境的一個思惟,包括過去跟現在。
我們看到這個拳頭,「誒,這個拳頭真的是非常的美妙,充滿了光明」,那麼就著眼前的境的一個思惟。「推窮」,是對著未來的因緣,「誒,我哪一天也像佛陀一樣能夠現出光明拳,那該有多好」,這個「推窮」是就著未來。那我這念心去接觸這個拳頭的時候,產生一個「尋逐」現在、「推窮」未來的一個想法,而這樣一個「推窮尋逐」的想法,這個就是「我」的「心」,我就是用這一念心來看到佛陀的拳頭,我也用這一念心來出家,用我這一念心來拜佛、念佛的。
「佛言:『咄!阿難!此非汝心。』」這個時候佛陀就對阿難尊者產生一個嚴厲的訶責:這不是你真實的心。我想這段經文有二點值得我們注意:第一點是征心的問題。古德說:在整個七處破妄、十番顯見當中,佛陀有二次征心。第一次是在七處破妄之前,要破妄之前佛陀問阿難尊者說:你的心在哪裡?你說你今天用這一念心緣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,那你這一念心在哪裡?阿難尊者講了七個處所都被佛陀破斥,所以在破妄之前,佛陀第一次征心。
1.佛陀為什麼不是問阿難「所見」,而是問「汝將誰見?」?
2.佛陀在破妄的時候問阿南「心在何處」?而在征心的時候問阿南「汝將誰見」?這兩個問題為什麼不一樣?
3.為什麼佛陀否定阿難的「推窮尋逐之心」為「能見之心」?
應求征問征見 「阿難!汝今欲知奢摩他路,願出生死,今複問汝。」即時如來舉金色臂,屈五輪指,語阿難言:「汝今見不?」阿難言:「見。」所見 佛言:「汝何所見?」阿難言:「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,曜我心目。」能見 佛言:「汝將誰見」?阿難言:「我與大眾同將眼見。」
先到這個地方。這個地方佛陀有一段的問答,先有一段的「征見」,「征」問這個「見」的功能。佛陀問阿難尊者說:你現在要「知」道整個大乘的止觀法門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告訴我:你希望能夠「願」意「出」離「生死」的輪回、希望成就無上菩提。那我「今」天再「問」你一次。諸位要知道,這個地方有一層深意。佛陀其實前面問了七次的七處破妄,那這個地方再問一次,我們後面再加以說明為什麼要再問。佛陀再問他一次,這個「時」候佛陀在問之前就把他「金色」的手「臂」,把它伸展開來,因為佛陀的全身都是紫金光色,他的手臂也是一種「金色臂」。
那伸展手臂以後,他彎「屈」自己的「五輪指」,把自己的五指彎曲變成一個拳頭的相狀,把拳頭的相狀指給阿難尊者說:你現在看到我的拳頭嗎?「阿難」尊者說:我已經看到了。佛陀藉這個拳頭的一個外境,來啟動阿難尊者的一個見的功能,從見當中希望他能夠產生迴光返照,這是佛陀問阿難尊者的一個目的。好,我們看阿難尊者怎麼回答。「佛言:『汝何所見?』阿難言:『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,曜我心目。』」「佛」陀說:你剛剛「見」到了什麼呢?先問他所見的境。說:「我」看到佛陀「舉」起手「臂」,彎「屈」成一個拳頭,現出一個「光明」的「拳」頭,這個拳頭照「曜我」的內「心」、也照耀我的眼睛,「曜我心目」。阿難尊者如實的把他所見所想表達出來。「佛」陀這個時候再加以追問:「汝將誰見?」佛陀的問題不是問他「所見」,是問他「能見的是誰?」「念佛是誰?」這個時候「阿難」尊者說:「我」跟整個「與」會的「大眾」都是用我的「眼」睛去「見」。那這一段經文當中可以看得出來,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回答並不滿意,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。佛陀問他說「汝何所見?」一開始阿難尊者執著外境說「我看到拳頭」,佛陀再追問說:那你用什麼見呢?他說:我用眼睛去見。這個時候佛陀還是不滿意,所以佛陀再加以追問,佛陀一定要把他的問題點,要治病之前先把病源抓出來、把病源抓出來。我們看佛陀怎麼去追問阿難尊者:
就答征心佛告阿難:「汝今答我,如來屈指為光明拳,曜汝心目,汝目可見,以何為心當我拳曜?」阿難言:「如來現今征心所在,而我以心推窮尋逐,即能推者我將為心。」佛言:「咄!阿難!此非汝心。」
這個地方佛陀「就」著阿難尊者的回「答」,來加以「征」問「心」的所在。「佛告阿難」:你回「答我」說:我「如來」彎「屈」我的手「指」,而現出一個「光明」的「拳」頭,這個光明的拳頭照「曜」你的「心目」。那你說你用眼睛「見」到,那麼到底你用什麼樣的「心」來加以感受、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想像呢?你產生一個什麼心跟想像呢?用什麼來想像、用什麼來感受「我」這個光明的「拳」頭?我們常說「你在念佛」,那麼念佛是誰呢?你是用什麼東西來感受彌陀的功德?來感受這個無量光、無量壽呢?當然你不是用嘴巴,是用那一念心。那麼心在哪裡呢?就問這個問題。「阿難言:如來現今征心所在」,您「現」在問我「心」的處所,「我」現在「以」這一念「心」來「推窮尋逐」。他說:什麼是我的心呢?就是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我跟如來光明的拳頭接觸的時候,我會產生二種功能:第一個會產生「尋逐」,這個「尋逐」就是對於已經出現的境的一個思惟,包括過去跟現在。
我們看到這個拳頭,「誒,這個拳頭真的是非常的美妙,充滿了光明」,那麼就著眼前的境的一個思惟。「推窮」,是對著未來的因緣,「誒,我哪一天也像佛陀一樣能夠現出光明拳,那該有多好」,這個「推窮」是就著未來。那我這念心去接觸這個拳頭的時候,產生一個「尋逐」現在、「推窮」未來的一個想法,而這樣一個「推窮尋逐」的想法,這個就是「我」的「心」,我就是用這一念心來看到佛陀的拳頭,我也用這一念心來出家,用我這一念心來拜佛、念佛的。
「佛言:『咄!阿難!此非汝心。』」這個時候佛陀就對阿難尊者產生一個嚴厲的訶責:這不是你真實的心。我想這段經文有二點值得我們注意:第一點是征心的問題。古德說:在整個七處破妄、十番顯見當中,佛陀有二次征心。第一次是在七處破妄之前,要破妄之前佛陀問阿難尊者說:你的心在哪裡?你說你今天用這一念心緣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,那你這一念心在哪裡?阿難尊者講了七個處所都被佛陀破斥,所以在破妄之前,佛陀第一次征心。
1.佛陀為什麼不是問阿難「所見」,而是問「汝將誰見?」?
2.佛陀在破妄的時候問阿南「心在何處」?而在征心的時候問阿南「汝將誰見」?這兩個問題為什麼不一樣?
3.為什麼佛陀否定阿難的「推窮尋逐之心」為「能見之心」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