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0-5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0-5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10-5

帖子 由 Admin 周六 五月 14, 2016 12:06 p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10-5

這「蒙佛慈愛」有二層意思:第一層意思,因為佛成道以後阿難才出生,所以佛陀成道以後經常回宮中說法,那個時候阿難尊者很小,所以很可愛,佛陀就對他也特別的慈悲、特別的關懷,看到小堂弟跑來跑去的,佛陀會種種的慰問。這個是第一個,他在家的時候。其次阿難尊者蒙佛的慈悲攝受,出家以後,其實我們看《阿含經》也好、戒律也好,佛陀對阿難尊者也種種的特別照顧,的確是特別照顧,有種種慈悲愛護的情況。這個是佛陀跟阿難過去特殊的因緣。所以在整個佛陀弟子當中,阿難尊者真是「蒙佛」特別「慈愛」的。也因為這種因素,「雖今出家猶恃嬌憐」,因為蒙佛特別慈愛的關係,我現在雖然剃髮「出家」了,我外表雖然現出家相,但是我內心是什麼狀態呢?還是有些仗「恃」、還是有些「嬌」氣、驕傲之氣。這個驕傲之氣有二個內涵:第一個、阿難尊者本來是王子出家,他貴為王子,所以他有一種貴族的嬌氣,這是第一點。第二個、因為他是佛陀最小的堂弟,蒙佛特別的慈愛、又做佛陀的侍者,所以多所仗恃。他總是覺得:佛陀有無量三昧,隨便賜我一個三昧,「不勞我修」,他後面會說:根本不用修行,佛陀有這麼多三昧,隨便送我一個,就夠我一輩子用了。他不知道這個內心世界是不能取代的。所以因為驕傲、仗恃的關係,一方面驕傲自己是貴族、一方面仗恃佛陀特別的寵愛,所以他只是「多聞」增長知識,而沒有產生一種心地法門的觀照來調伏心中的妄想,所以到現在還是被妄想所轉。

這個是他對自己的一個反省跟申述。因為自己多聞而沒有成就觀照,所以遇到大梵天的「娑毗羅咒」,當這個外道的咒術顯現出來的時候,產生一種虛幻妄相的時候,就把阿難尊者給迷惑了。阿難尊者看到這個妄相,他不觀想「誒,你從什麼地方來?覓之了不可得」,他不會用這個法寶來對治它,就跟著它「轉」,結果就沉「溺」在「婬舍」當中。這個地方的原因只有一個,就是因為,「當由」就是因為,因為我不能好好的去觀察我「真」如本性的處所。「真際所詣」,就是我只是隨順妄想而轉,我沒有真正的去觀照我的真如本性、沒有真正去觀察妄想是沒有自性的,我不能破妄、我不能顯真,所以就被妄想所轉。

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,表面上是阿難尊者被「娑毗羅咒」所轉,其實不是;諸位知道阿難尊者是被什麼所轉嗎?對了,被自己心中的妄想所轉。我講實在話,絕對不是風動、也絕對不是旛動,是仁者心動。就是他的心跟咒接觸的時候,這個咒只是一個助緣,它產生一個虛妄相,阿難尊者心中一定要去執著這個虛妄相,然後產生一個虛妄的想,才會被它所轉;咒語不可能去轉。你說咒語能夠轉,文殊菩薩去,為什麼文殊菩薩沒事,阿難尊者就有事?同樣的咒,文殊菩薩沒事?所以我們要知道,絕對不是外在的風在動、也不是外在的旛在動,是你心一動外境才會動,你心不動外境不會動。所以它這個地方講很清楚,之所以被咒語所轉,因為我的心地法門不夠。你看阿難尊者並沒有說「這個咒太厲害了」,沒有這個意思,是你的妄想太厲害了。

所以「惟願世尊大慈哀湣」,希望「世尊」「慈」悲,「哀湣」我等眾生,來「開示我等」。這個「我等」包括與會的大眾、也包括了末法的眾生,那麼「奢摩他路」。這個地方「奢摩他路」本來的意思是「止」,就是內心的安住;但是蕅益大師說「其實這個止也包括了觀」,《楞嚴經》這個止跟觀是分不開的,就是大乘的止觀,就是我們說的首楞嚴王三昧的一個安心法門,安心法最簡單的就是「把心帶回家」。那怎麼樣能夠返妄歸真,使令這種「闡提」,這個「闡提」翻成中文就是一闡提,就是斷善根,這種人完全不相信因果的,你要栽培他的善根很難的。「隳」,「隳」就是破壞;「彌戾車」,「彌戾車」就是邪知邪見。用這種大乘的止觀,來破壞這種沒有善根的眾生,他心中的邪見,這當然是指末法這種邪知邪見的眾生。「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」,阿難尊者請法以後,他就顯現出對佛陀最恭敬的禮拜。那麼跟與會「大眾」呢,內心當中「傾渴」充滿了渴望,「翹佇」是把頭抬起來還作出了表情,抬頭望著佛陀表示期待的意思,來請佛陀作這個修習止觀明確的一個開「示」。

1.阿難被「娑毗羅咒」所轉還是被心中的妄想所轉?為什麼?
2.解釋經文中的「奢摩他路」,「闡提」,「隳」,「彌戾車」,「翹佇」。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