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嚴經》講記 10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10-2
《楞嚴經》講記 10-2
但是阿難尊者他所執著的「無著」,蕅益大師說:阿難尊者的執著是心有自體,只是它無所著,譬如獼猴跳躑,就像有一隻猴子在跳躑。這個猴子有沒有?有,但是牠在樹上跳來跳去的,一下子抓住這棵樹、一下子抓那棵樹,牠只是沒有固定的處所而已,但是這個猴子是有存在、是真實體性的。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心是有自體的,只是它跟外境接觸「無著」而已,那這個是阿難尊者執著的一個相貌。我們看佛陀怎麼「破斥」,我們看經文:
壬二、破斥雙征有無佛告阿難:「汝言『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』,世界虛空、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,汝不著者,為在?為無?無則不成無則同于龜毛兔角,雲何不著?有亦不可有不著者,不可名無。無相則無,非無則相,相有則在,雲何無著?結破非理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!」
佛陀先一個「雙」向的「征」問,到底這個「無著的心」是有還是沒有?先提出一個存在跟不存在的疑問。「佛告阿難」說:你能夠感受、能夠想法的這個明瞭「分別心性」,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完全表達一種無著,就是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,它是不存在一切法上,它是無著、無住。這樣子我問你一個問題:這個「世界」上,上有「虛空」、下有海「水」、乃至「陸」地,這個是依報環境;這個中間有很多在天上「飛行」、在地上走的種種宇宙萬物。以上的種種依正二報的萬物,這個就是「一切」萬「物」了。那你這一念心對這種宇宙的萬物完全無所「著」,那你這一念心到底是存「在」?還是不存在呢?先問這個存在不存在的問題。假設你說你這念心是不存在,這一念心是不存在,那這個不存在就像是「龜毛兔角」,烏龜沒有毛、兔子頭上沒有角,那你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有存在,那就沒有所謂的著不著了。我們這一念心不能說不存在,不存在那個是斷滅見,我們後面會說到,很多外道修到最後他這一念心不存在,有情修成無情,所以外道很多從一個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後變成一塊石頭,他的心就住在石頭上面。這個都不對!
佛法是遠離空有二邊的一種中道,完全說「沒有」絕對不對、完全說「有」也不對。所以你說完全沒有,那這是一種斷滅。那你說這個心是真實的有,只是它「不著」一切法,那這個就「不」能說它沒有了,是有了。「無相則無,非無則相,相有則在,雲何無著?」佛陀說:一個東西是沒有形狀的,這個就是它不存在;只要它存在,就有它的相狀,只要有相狀,就有所著,所以不可能不著。你說你這一念心有體性,而它無所著是不可能的,因為它只要存在,它就會有相狀,有相狀就會有所著,所以你自教相違。所以「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!」因為只要是一個存在的東西都要有相狀,有相狀就一定要有所著,所以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不合道理的。佛法講「無著」,它是有相狀、有作用的,所以它無住會生心的、它會生心的,生起種種的善心。那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完全沒有,那就是斷滅見了,那不對了。
禪宗有一句話,我希望大家好好體會一下,你就知道什麼叫做中道的思想,它說「覓即知君不可見,不離當處常湛然」。你這一念心在活動的時候,你說你的自體在哪裡?找不到,它不在內、也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它也不存在於過去、也不存在現在、也不存在未來,所以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,它的自體不可見;但是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,它當下真的有它的一個作用、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。所以在本經的最後我們會講到,我們這一念心的真實相,就是這念心性當下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當體緣生無性、當體即空。但是在空當中你念頭一動,它有它的一個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你念佛有念佛的功德、拜佛有拜佛的功德,空有無礙、空有同時,這個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相。當然到這個地方,我們到目前還沒有講到即假、還沒有講到因緣的作用,都是在破除我們的執著。這個破除執著,蕅益大師在注解上說:這個破執法門非常重要、非常重要。他說:整個禪宗的公案,參「念佛是誰」也好、參「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」也好,其實它的重點都是在覓之了不可得。我們在對治煩惱的時候,我講實在話,我們沒有精神體力把所有的煩惱都一一的壓住,你做不了,不可能。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你用硬壓的方式,你看很多人修行到最後吐血,身體就產生狀況。他就是沒有智慧嘛!煩惱來你就壓它,你怎麼壓得過它呢?這個煩惱在心中活動了那麼久,我們心中的貪欲、瞋恚,你不是今生才這樣子做,你每一生、無量的生命當中,你經常生起這個念頭,它的勢力很強大啊!我講實在話,你壓不過它的,你一個小孩子、你打不過大人。這怎麼辦呢?你做一件事情就好,不隨妄轉,不要跟著它走就好。說:我一定會跟著它走啊,它起來的時候,我很自然的就跟著它走啊!那是因為你沒有好好的修習觀照。如果你今天有一次的經驗,比如說現在有人刺激我,「誒,你這個人怎麼、怎麼樣」,你很生氣。我們一般接觸到妄想的時候,習慣性會跟著妄想走,很習慣的心隨妄轉,因為它是我的老朋友,結果我就去造業了。這時候你先不要,你怎麼樣呢?佛陀在《楞嚴經》裡面七處破妄,都是告訴你自己:先不要動,然後看這個心它的處所在哪裡,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這句話非常重要。
1.佛陀為什麼以征問這念心「為在,為無」來破阿難所說的「一切無著名覺知心」?
2.解釋「覓即知君不可見,不離當處常湛然」?
但是阿難尊者他所執著的「無著」,蕅益大師說:阿難尊者的執著是心有自體,只是它無所著,譬如獼猴跳躑,就像有一隻猴子在跳躑。這個猴子有沒有?有,但是牠在樹上跳來跳去的,一下子抓住這棵樹、一下子抓那棵樹,牠只是沒有固定的處所而已,但是這個猴子是有存在、是真實體性的。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心是有自體的,只是它跟外境接觸「無著」而已,那這個是阿難尊者執著的一個相貌。我們看佛陀怎麼「破斥」,我們看經文:
壬二、破斥雙征有無佛告阿難:「汝言『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』,世界虛空、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,汝不著者,為在?為無?無則不成無則同于龜毛兔角,雲何不著?有亦不可有不著者,不可名無。無相則無,非無則相,相有則在,雲何無著?結破非理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!」
佛陀先一個「雙」向的「征」問,到底這個「無著的心」是有還是沒有?先提出一個存在跟不存在的疑問。「佛告阿難」說:你能夠感受、能夠想法的這個明瞭「分別心性」,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完全表達一種無著,就是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,它是不存在一切法上,它是無著、無住。這樣子我問你一個問題:這個「世界」上,上有「虛空」、下有海「水」、乃至「陸」地,這個是依報環境;這個中間有很多在天上「飛行」、在地上走的種種宇宙萬物。以上的種種依正二報的萬物,這個就是「一切」萬「物」了。那你這一念心對這種宇宙的萬物完全無所「著」,那你這一念心到底是存「在」?還是不存在呢?先問這個存在不存在的問題。假設你說你這念心是不存在,這一念心是不存在,那這個不存在就像是「龜毛兔角」,烏龜沒有毛、兔子頭上沒有角,那你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有存在,那就沒有所謂的著不著了。我們這一念心不能說不存在,不存在那個是斷滅見,我們後面會說到,很多外道修到最後他這一念心不存在,有情修成無情,所以外道很多從一個有情的生命修到最後變成一塊石頭,他的心就住在石頭上面。這個都不對!
佛法是遠離空有二邊的一種中道,完全說「沒有」絕對不對、完全說「有」也不對。所以你說完全沒有,那這是一種斷滅。那你說這個心是真實的有,只是它「不著」一切法,那這個就「不」能說它沒有了,是有了。「無相則無,非無則相,相有則在,雲何無著?」佛陀說:一個東西是沒有形狀的,這個就是它不存在;只要它存在,就有它的相狀,只要有相狀,就有所著,所以不可能不著。你說你這一念心有體性,而它無所著是不可能的,因為它只要存在,它就會有相狀,有相狀就會有所著,所以你自教相違。所以「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!」因為只要是一個存在的東西都要有相狀,有相狀就一定要有所著,所以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不合道理的。佛法講「無著」,它是有相狀、有作用的,所以它無住會生心的、它會生心的,生起種種的善心。那阿難尊者所謂的無著是完全沒有,那就是斷滅見了,那不對了。
禪宗有一句話,我希望大家好好體會一下,你就知道什麼叫做中道的思想,它說「覓即知君不可見,不離當處常湛然」。你這一念心在活動的時候,你說你的自體在哪裡?找不到,它不在內、也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它也不存在於過去、也不存在現在、也不存在未來,所以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,它的自體不可見;但是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,它當下真的有它的一個作用、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。所以在本經的最後我們會講到,我們這一念心的真實相,就是這念心性當下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當體緣生無性、當體即空。但是在空當中你念頭一動,它有它的一個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你念佛有念佛的功德、拜佛有拜佛的功德,空有無礙、空有同時,這個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相。當然到這個地方,我們到目前還沒有講到即假、還沒有講到因緣的作用,都是在破除我們的執著。這個破除執著,蕅益大師在注解上說:這個破執法門非常重要、非常重要。他說:整個禪宗的公案,參「念佛是誰」也好、參「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」也好,其實它的重點都是在覓之了不可得。我們在對治煩惱的時候,我講實在話,我們沒有精神體力把所有的煩惱都一一的壓住,你做不了,不可能。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你用硬壓的方式,你看很多人修行到最後吐血,身體就產生狀況。他就是沒有智慧嘛!煩惱來你就壓它,你怎麼壓得過它呢?這個煩惱在心中活動了那麼久,我們心中的貪欲、瞋恚,你不是今生才這樣子做,你每一生、無量的生命當中,你經常生起這個念頭,它的勢力很強大啊!我講實在話,你壓不過它的,你一個小孩子、你打不過大人。這怎麼辦呢?你做一件事情就好,不隨妄轉,不要跟著它走就好。說:我一定會跟著它走啊,它起來的時候,我很自然的就跟著它走啊!那是因為你沒有好好的修習觀照。如果你今天有一次的經驗,比如說現在有人刺激我,「誒,你這個人怎麼、怎麼樣」,你很生氣。我們一般接觸到妄想的時候,習慣性會跟著妄想走,很習慣的心隨妄轉,因為它是我的老朋友,結果我就去造業了。這時候你先不要,你怎麼樣呢?佛陀在《楞嚴經》裡面七處破妄,都是告訴你自己:先不要動,然後看這個心它的處所在哪裡,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這句話非常重要。
1.佛陀為什麼以征問這念心「為在,為無」來破阿難所說的「一切無著名覺知心」?
2.解釋「覓即知君不可見,不離當處常湛然」?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