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界法师讲记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楞嚴經》講記 9-5

向下

《楞嚴經》講記 9-5 Empty 《楞嚴經》講記 9-5

帖子 由 Admin 周六 五月 07, 2016 10:53 am

《楞嚴經》講記 9-5

這當中「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」「眼」根它能夠產生了「別」,而「色塵」是一個物質,當根塵相應的時候,這個明瞭的心就出現在「中」間,這個就是我所謂的中間。我們解釋一下。前面我們講「由心生故種種法生,由法生故種種心生,隨所合處心則隨有。」前面阿難尊者是認為這個心的自體在哪裡呢?就是我這一念心去攀緣花的時候,我的心跟花一接觸,「隨所合處心則隨有」,我的心跟花接觸的時候,就在花的地方出現了我的心。我今天耳朵聽到聲音,當我聽到了聲音,我的心就在聲音的地方出現。它是在心跟外境結合的那個時候,外境出現了,當外境消失掉,那個心也消失掉。但是阿難尊者他沒有說消失掉,他認為這個心是有自體的,所以他才會講到有處所。前面所說的「隨所合處心則隨有」,是心境和合的時候,在相合的地方出現;那這個地方是不同的,這個地方是說:當我的眼根去接觸色塵的時候,它的中間產生了一個心體,中間。眼根攀緣色塵的時候,它有一個中間的位置,這個地方把心創造出來,而這個地方就是我心的處所、也是我一個心的自體,阿難尊者的中間是這個意思,跟前面不太一樣。好,我們看佛陀怎麼「破」:

癸二、正破這個地方有四段,我們先把它唸一遍:雙開兩途---佛言:「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為複兼二?為不兼二?兼二非中---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,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雲何為中?不兼更非---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?結破非理---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!」

佛陀說:假設你這一念「心在根塵」,眼「根」跟色「塵」的「中」間,那這個明瞭的自「體」,它是「兼二」?還是「不兼二」?所謂「兼二」,就是說你這個心的自體,是兼帶根塵二種,也是說它的體性是包含了根塵二種。還是它「不兼」帶,它離開了根塵,另外有一個獨立的自體叫中間?提出這個問題,是兼帶?還是不兼帶?我們看兼二的情況、兼帶的情況。假設你這個中間的心體是「兼」帶了根塵「二」種,那就產生一個過失,所謂「物體雜亂」的過失。「物」是一個色法,它是一個所緣境;「體」是眼根有了知功能。那眼根跟這個色塵的自體產生雜亂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物非體知」。因為「物」這個色塵,它是一個無情的,它本身沒有明瞭性的,所以「物非」有知;那麼「體知」,我們的這個心、眼根是有情的,有情當然是有了知功能。所以「成敵兩立」,有情的這個眼根跟無情的色塵,這個是對立的。那一個是有情、一個是無情,你這個中間產生一個心體,你要把這二個全部包含在裡面,不可能。你要嘛屬於有情、要嘛屬於無情,你不可能說我這個心體既是有情、既又是無情,不可能,因為有情跟無情是「成敵兩立」的,色法跟心法這二個是對立的,所以「兼」帶「二」種是「不」能「成」立的,你一定要選一個。說我不兼帶,我也不兼帶色法、也不兼帶心法,這也有過失。「兼二」也「不成」,為什麼呢?「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?」因為「非」,這個「非」就是離開,離開了有情的「知」跟無情的「無知」,就沒有「體性」了。我們所有的世間法只有二種情況:一個是有感情的、有感覺的心法、一個是沒有感情的色法,沒有第三種情況。你說:我也不是一個有感情的、也不是沒有感情的,不可能,沒有這回事情。佛法只有色法跟心法、物質跟精神,沒有第三種東西,所以離開了「知」跟「不知」,已經沒有其他的「體性」,那這個「中」間到底它是以什麼「為相」呢?所以你說我不兼帶色心二法也不能成立。所以說在根塵的「中間」產生心法,「無有是處」,這個自體不存在。

我們一再講這個自體不存在,大家要注意這個觀念,不是指它的作用不存在。你的眼根去接觸佛像的時候,產生一個識、一個明瞭性,根塵一碰撞就會產生一種心識。本來是沒有,為什麼會有?因為你眼睛去看它就有了,你眼睛一看就有了。那眼睛一看到佛像的時候,誒,這個虔誠恭敬的心就出來,你看得愈久,這個心就造作愈久,你的善業就愈久。你的心去接觸佛號的時候,誒,當你聽到佛號的聲音,你也會產生一個心識、一種歸依的心識。所以根塵相應產生識,本來就十八界的一種作用,就是我們一個生命體的造業力,就是根境和合產生一個心識,這就是我們一種造業的力量,這個作用不能說沒有。因為佛教的基本觀就是因緣觀,諸法因緣生嘛。比如說你來生為什麼會有地獄?因為你去緣這種五欲的境,你緣五欲的境產生貪瞋癡的煩惱,這個也是一種作用、這是一種造罪業。而你來生的地獄,就在每一念的造作當中,你的地獄也慢慢成就。所以因果是絲毫不爽的,我們只是說它的一個法性本來空寂。

所以諸位現在要慢慢的體會「法性是空寂的」,法性本來空寂,但是因果絲毫不爽;但是因果絲毫不爽,法性又本來空寂的。如果因果是有真實性、我們所造的業都有真實性,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,誰都沒有辦法成佛,跑不掉了。如果我們所造的業是有真實性,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不可能!帶業不可能往生,絕對不能往生。因為我們在造業,只是一時的根跟一時的境接觸了,產生一時的心識,這是一種生滅心;而我們的本性還是清淨的,我們本性是離念的心體。所以這個罪業,罪業因為它不真實,所以它沒有真實的染汙我們的心性,所以我們才可以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,我們才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所以叫做緣起性空。

所以在這個地方所破的是──心的自體是不存在的,但是作用絕對是存在的。你起善心,真的是有善的果報;你起惡念,絕對是有惡的果報。所以它這個地方是講「眼色為緣生於眼識」,這句話是合乎於真理的。你跟什麼樣的境接觸,你就會產生一個什麼心,但是這個心沒有處所、也沒有自體。所以你造完的時候,這個心就消失掉,它自己會消失掉,你都不用去對治它,它自己消失掉。但是那個業保存下來、那個業保存下來。所以我們要知道「覓心了不可得」是心的一個自體不可得,作用是可得的。好,我們再看第七段「破轉計7 cmBI/I無著」。好,我們先休息一下好了,這堂課先到這個地方,這個下堂課再說明。

1.阿南認為的「中間」是什麼?
2.佛陀為什麼以「兼二」與「不兼二」來破阿南所認為的「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」?
3.佛陀如何破「兼二」與「不兼二」?
4.用心識解釋什麼佛教的因緣觀?
5.為什麼法性本來空寂,因果絲毫不爽?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59
注册日期 : 16-02-07

https://lengyan.longluntan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